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今天(10月25日)上午在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中心)举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
作为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分论坛之一,由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智能科学大会(以下简称“智能科学大会”),今天下午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以“工程智能:面向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为主题,集结多位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及全球顶尖学者,共话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工业体系,推动工程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变革,为未来工业发展勾勒智能新图景。
2021年图灵奖得主、田纳西大学教授杰克·唐加拉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共同担任智能科学大会的联合主席。

在智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杰克·唐加拉致辞表示,科学是一门通用语言,合作精神一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当前,各国面临的问题、要寻求的解决方案,都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课题。唯有把智能科学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才能走向成功。相信真正的科学突破发生在好奇心与合作精神相互融合之时,发生在我们不仅关注“性能”,更关注“人”之时。

郑庆华视频致辞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渗透进制造、能源、交通、建筑、材料乃至生物工程等传统工业的“毛细血管”。这场变革正在推动工程体系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催生出全新的“工程智能范式”。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智能科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与创新先锋,期待学术的深邃洞见与产业的迫切需求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激发出改变世界的创新火花。

在主旨演讲环节,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表示,面对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严峻挑战,深化国际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2021年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表示,为了高效可靠地利用(广域)动态、分布式及并行环境,需要构建新一代高效可靠的软件库与算法。

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关系:现有AI技术为数学与科学开辟了革命性的新范式,也需借助数学方法来提升AI自身的效能与可靠性。

2024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诺加·阿隆表示,组合学中拓扑与代数方法的诸多应用均属“非构造性证明”,其核心挑战在于实现成果的“算法化”,这一前沿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提出“AI赋能工程的操作系统”这一新范式,旨在通过先进AI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其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圆桌对话环节,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讲席科学家、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世鹏作为主持人,和六位科学家围绕“AI与未来的双向影响”展开深度论坛,从密码学、高性能计算(HPC)、数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多领域切入,聚焦“未来如何启发AI”与“AI如何重塑未来”两大核心方向。经多领域观点碰撞与深度探讨,学者们达成共识:AI的爆发式发展既带来效率革命,也伴随透明度、安全性等隐患。未来,AI必须在人类监督下与各领域专业知识结合,通过技术优化与制度创新,避免过度依赖,确保其服务于社会福祉。

当天晚上,在创新案例分享环节,2024年盖尔德纳国际奖、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帕斯卡尔·梅耶,特斯联集团CEO艾渝,蚂蚁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TPAMI副主编吕乐,腾讯杰出科学家、ARCLab(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单瀛, 2023年埃尼前沿能源奖得主马修·罗塞因斯基,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部门负责人王正远等先后分享自身实践案例,展示AI赋能各领域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