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特斯拉推倒专利墙 演出才刚刚开始

   时间:2014-06-20 11:21:45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市场上难分高低的时候,竞争者通常选择法庭,在专利上锱铢必较,例如三星和苹果。

自1474年的《威尼斯专利法例》开始,500多年过去,专利法权早已成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图腾之一。

6月12日,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特斯拉推倒自己的专利墙,向所有的企业开放特斯拉电动车的专利。

尘埃落定之前,许多人都在问:这是思想还是策略?!

伊隆·马斯克的理由

我们的都属于你们(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在特斯拉的官方博客上,伊隆·马斯克的公开信更像是一个新工业运动的宣言:“全球20亿辆汽车,每年以一亿辆的速度增长。领先的汽车公司许诺开发电动车,但却占它们销量的1%不到。何时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如果特斯拉技术能够帮助普及电动车,那么就让它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器吧。电动车企业,我们不是竞争对手,汽车生产企业才是我们共同的竞争者。我们相信,企业技术领先靠的不是专利保护,而是吸引勤勉善为的工程师。开放专利,它让特斯拉的地位更坚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GNU和Linux开放源代码软件就推动IT行业的智慧共享运动。但是,在硬件生产领域,专利保护仍旧为每一家企业的竞争利器。

在汽车行业,除了1959年“沃尔沃”开放V形三点式安全带专利外,每一家企业对自己的技术专利都严加看管,并视之为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斯拉的这一举措也间接凸显出传统汽车大厂在电动车发展上的缓慢作为。

专利是思想还是策略

专利原本为商人牟利、国王敛财的策略手段。去过意大利弗洛伦萨的人都不会错过它那雄伟的大教堂。1421年,威尼斯城邦第一个专利权就是授予大教堂的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设计师因为为建设教堂所设计的运输船而获得专利。

此后,世界上各种专利法都被视为1474年《威尼斯专利法例》的衍生注释。在英国,始于15世纪的亨利六世、国王或女王给发明者颁发一份加封了玉玺的“公开信”(Letters Patent),说明发明者可以拥有20年的垄断权益。到了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为敛财而颁发的专利权泛滥,引起全社会的公愤。1610年,詹姆斯一世不得不取消所有非创新性的专利权。

17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洛克把“专利权”当作自由思想权利的一部分。他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建国的国父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文集》的第43篇,麦迪逊等把专利权和著作权当作美国制度的一部分,并将之列入美国宪法。

对于制度经济学家,专利权已经成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思想组成。阿罗(Kenneth Arrow)在著名的“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中说明,信息这东西,不讲不知道价值,讲了就自毁价值,所以必须有制度设计来保护和鼓励信息分享。

可是,看起来,伊隆·马斯克要颠覆的是这实行已久的商业策略和经济思想。

先进思想与策略力量

经历法国大革命后,雨果总结道:千军万马也难挡先进的思想。

在交通工具行业,面对层层叠叠的传统产业既得利益者,伊隆·马斯克无法迅速用技术的长矛攻破既有的商业堡垒。他必须创立更加具有社会感召力的先进商业意识形态,让消费者汹涌澎湃的意愿推动产业的大转型。

特斯拉、Space X、太阳城,炫目的新能源技术既是对传统技术的替代,更是汇聚消费者点点滴滴的社会意愿的魔棒。6月12日,特斯拉推倒的不仅是一堵专利墙,也开启了新能源工业的社会运动,它与社会主流消费者(X世代、Y世代)心心相印。

这就是思想的策略力量。

大约100年前,约翰·洛克菲勒到上海推销煤油的时候,人们还很难改变使用蜡烛照明的习惯。洛克菲勒便向客户赠送煤油灯,煤油这种新能源随即流行起来。

6月12日当日出版的《洛杉矶时报》提醒读者,伊隆·马斯克拥有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和最高效的太阳能发电设施,电动车普及之日便是新能源配件流行之时,特斯拉将成为专利开放的获益者。

当地球环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既有思想,又有技术的“洛克菲勒”必将获得全球广泛的关注。反之,只有技术,没有社会思想的新能源企业很难获取持久的商业竞争力。

新能源的核心,不是技术,是新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形态。

(作者为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特聘教授)

特斯拉:种子用户是最好的销售员

李静颖

芬尼克兹集团董事长宗毅决定开着他的电动汽车特斯拉Model S尝试从北京一路向广州穿越,并打算一路捐建充电桩,实现电动汽车能够“一滴油不用”的梦想。

这多少有点出乎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的意外,原因是,中国的“种子用户”竟如此“给力”。

“借力种子用户”的营销方式,本来就是特斯拉全球布局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宗毅自动自发的行动,加上积极的投入,让吴碧瑄难掩兴奋:“我们完全没有参与整件事,全是他(宗毅)自发的行为,当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跟我沟通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了。”

成立已超过10年的特斯拉从去年开始实质性入华。在吴碧瑄的眼里,她并不认为特斯拉已是一家巨头公司,“我们还是一家小的创业企业,资源也不够,无广告费用,很大一部分市场推动靠的就是客户口碑。”吴碧瑄并不否认依赖客户口碑来推广市场的这种方式。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做法。”

去年9月,特斯拉正式接受中国用户的预订,并在今年4月底开始交付新车。接近特斯拉的人士说,中国市场已经是其第二大市场,明年,中国市场将成为其第一大市场。

种子用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助理教授龚焱在近日举行的中欧2014“创意中国”MBA创业大赛上总结了“颠覆”的两种方法,即低端的颠覆和对新市场的颠覆。在他看来,对新市场的颠覆是“尝试创建一个根本上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

在龚焱看来,特斯拉正符合后一种对新市场颠覆的模式。他提及在传播方面特斯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点就是通过明星投资人和明星早期用户。其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硅谷英雄人物,另外一部分是好莱坞明星,比如施瓦辛格就是第一批使用特斯拉的人之一。他们拥有、使用特斯拉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讨论。

进入中国市场时,这样的策略也是屡试不爽。在特斯拉中国的首批用户名单中包括新浪CEO曹国伟、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小米创始人雷军、UC董事长俞永福等明星企业家。

雷军在与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面聊并测试了Model S之后,用个人公共账号发表了一篇对特斯拉高度赞赏的文章,这对雷军近900万人的微博粉丝而言,传播的辐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事实上,作为特斯拉的忠实粉丝,宗毅一年前就在美国订购了特斯拉,当时特斯拉甚至尚未公布在华的销售价格。在拿到车之前,宗毅至少影响了50名朋友成为特斯拉车主。

“类似这样的种子用户的情感和爱形成巨大的口碑和传播力,对后续的用户有滚雪球似的影响。”龚焱说,“传播的关键点是靠口碑,尤其是早期采用者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利用口碑形成动力。它没有做任何电视上的广告,也没有做任何平面媒体的广告,在传统媒体上的经费投入是零。”

那么特斯拉如何抓住这群人的心态?吴碧瑄的答案很简单,这群人与特斯拉有一致的想法,想支持特斯拉去做这件事。她口中的这件事则是指推动电动车行业发展的使命感。

显然,这对于原本就身处节能环保行业的宗毅来说,正切合了他的本职。在他看来,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一个遍布中国的充电网络可能很快就建立起来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可能就像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样比想象中快很多。

保护“种子”

爱是双刃剑。对于种子用户来说,极致喜爱的对面,是对特斯拉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争取忠实客户这件事上,特斯拉也颇为卖力。“只有这批种子用户认可了对特斯拉的体验,他们才有可能推荐给别人。”吴碧瑄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高度关注客户满意度。

她介绍,但凡与特斯拉有过不同形式接触的客户,都会对他们进行包括在试驾、交车等环节之后的调研,目的就是紧密跟进这群人对于特斯拉体验的反馈。

吴碧瑄说目前该工作已开展一个月有余,在这些用户反馈的信息中,充电问题并没有成为其中被提及最多的问题。

“一般我们现在都要求购车的用户有能力安装私人充电桩,这个是确保服务体验的基础,不然可能就无法购买。”事实上,按照特斯拉中国官网公布的信息,关于特斯拉在中国的充电问题一直让其备受困扰。记者查阅特斯拉中国官网,目前其在国内目的地充电站的数量仅有18个。

吴碧瑄承认自己眼下挑战很多。其中,维修中心的拓展以及在更多的城市建好充电站被她视为眼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希望在今年秋季前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都铺好点。”

此外,维修是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据吴碧瑄提供的数据,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团队人数约为160人,而在这其中,维修人员占到了大多数。

“电动车市场刚起步,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推动它而不是去给它设障碍,特斯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参与,共同解决行业问题。”吴碧瑄说,“现在行业正处于新旧势力的交替中,需要有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一枝独秀肯定做不起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竞争对手,行业只有迎来爆发式增长后才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时能沉淀下来的肯定是将产品做到极致的。”

据吴碧瑄透露,特斯拉正在进行下一个创新,明年特斯拉全新SUV车型Model X将投入量产,这款车型的车门开启方式被设计成了老鹰的翅膀。

“车门开启时好像老鹰的翅膀一样是往上开的,这样的话开车门所占的空间被大大节约,最重要的是有这样的设计,让你打开车门可以直接走进车位,而非一般的SUV打开车门可能还要爬进去才行,这就是特斯拉的做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