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泡沫背后的逻辑:顶级风投如何识别与应对行业非理性繁荣?

   时间:2025-05-08 20:34:5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创投领域,每当新的热点涌现,总会伴随着关于泡沫的讨论。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成为了这样的焦点。一季度,DeepSeek和宇树科技等企业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而到了二季度,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关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言论,则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时间,关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四起。各路创业者、投资人纷纷下场,各抒己见,让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赛道瞬间充满了火药味。那么,泡沫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和评估?它对于行业又意味着什么?

“泡沫”(Bubble)一词,源于拉丁语“bulla”,意指像肥皂泡一样脆弱易破的事物。历史上,从荷兰郁金香狂热到南海泡沫,再到近年来的互联网泡沫、光伏泡沫,泡沫现象反复出现,每次都伴随着财富的湮灭和社会的动荡。然而,泡沫并非全然无益。特别是在技术资产的估价上,泡沫往往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以互联网泡沫为例,尽管大量初创企业破产,但存活下来的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凭借泡沫期积累的技术储备,最终定义了数字经济的运行规则。同样,光伏泡沫破裂后,全球80%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专利集中在前十大企业手中,加速了技术的标准化和商业化进程。这些例子表明,泡沫虽带来一时的混乱,却也可能孕育出未来的巨头。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出现了泡沫?创投界从多份公开资料中综合整理出了八大预警指标。包括同一细分赛道短期内企业增长数量、融资总额的增长率、天使轮融资轮次占比、融资轮次压缩情况、FA佣金溢价程度、非理性定价指标如市销率倍数、退出渠道情况、资金属性如跨界投资人涌入情况、人才虹吸指标如岗位薪资水平非理性膨胀、叙事热度如媒体报道频率以及监管行为等。

这些指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泡沫的坐标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制度的调整以及技术革命的颠覆等。因此,简单的代入行业数据并不能直接得出泡沫的结论。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尽管朱啸虎的言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泡沫的论战,但泡沫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判断泡沫的破裂时机,以及如何在泡沫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机会。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往往诞生于泡沫退潮后的沙滩上。当资本热潮褪去,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护城河、清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才能够穿越周期,将今日的泡沫转化为明日的基石。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泡沫或许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泡沫中寻找和培育未来的行业领袖。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创投界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既要敢于拥抱泡沫带来的机遇,又要勇于面对泡沫破裂后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创投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