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近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款被誉为“平民超跑”的车型,因一系列风波被推至风口浪尖。
风波之一,源于小米汽车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软件更新,对SU7 Ultra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在未登录或代客模式下,车辆最高动力被限定在940匹(运动模式)或1072匹(开启Boost功能),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40km/h,并禁用了竞速、赛道模式,增加了多项使用限制。小米还引入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成指定圈速成绩,才能解锁车辆的全部1548匹马力。
这一系列措施,小米汽车的出发点在于保障行车安全。毕竟,售价52.9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凭借其高性能,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跑车的乐趣,但同时也带来了普通人可能无法驾驭的问题。然而,这些限制措施却引发了部分车主的不满,他们认为既然花了钱购买了高性能配置,却未能享受到对应的体验,显得非常不值。
风波之二,则与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有关。此前,有博主发布视频质疑该前舱盖的实际功能,他们发现向车辆下唇进风口吹风时,前舱盖的开孔并未有风量导出,因此被外界质疑为“情绪件”。这一质疑,让不少已经选购了该配置的车主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花了4万元却买了一个“假风道”的前备箱。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官方回应称,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SU7 Ultra的综合性能已经足以冲击国内专业赛道和纽北,因此并未计划开发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然而,由于SU7 Ultra原型车的实力和造型得到了巨大反响,在充分评估和调研后,才决定响应用户需求,开发了这一配置。相比原来的铝舱盖,碳纤维前舱盖为整车带来了1.3kg的减重。同时,小米还表示,拿去纽北刷圈的SU7 Ultra量产版,也是配备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
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完全平息质疑。有观点认为,从产品研发进度来看,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早已定型,并未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预留对应的风道。因此,该前舱盖本质上就是“情绪件”,主要是为了复刻原型车的外形,并顺便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散热功能。这一说法,让小米SU7 Ultra再次陷入争议。
面对这些风波,小米汽车迅速做出了回应。他们撤回了最新版的OTA,并给已经选装碳纤维双风道舱盖但还没交车的用户一个限时改配的机会。对于已经提车或者限时改配前加钱选装的用户,小米还赠送了2万积分(价值2000元人民币)作为补偿。这一举措,展现了小米汽车的诚意和担当,也赢得了部分车主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这些风波也让小米汽车意识到,在享受流量带来的关注度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车型,小米SU7 Ultra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和讨论。因此,小米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更加谨慎和细致,确保每一个决策都能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
这些风波也引发了业界对于“情绪件”和马力限制的讨论。有观点认为,“情绪件”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在很多车型上都存在。然而,对于小米SU7 Ultra这样的高性能车型来说,“情绪件”可能会让车主感到不满和失望。同时,马力限制虽然能够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但并非治本之策。真正的安全,还需要依赖于驾驶员的素质和技能。
因此,小米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需要注重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还需要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引导。通过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驾驭高性能车型,享受驾驶的乐趣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