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AI实验室里,一群年轻人正专注于汽车智能座舱AI技术的研发。他们从零开始,将前沿的AI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致力于提升长安系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的用户体验。
走进长安科技园,一辆试验车旁聚集了一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紧盯着显示屏,观察着语音交互的每一个细节。当驾驶员轻声说出“你好小安,向右变道”后,汽车迅速响应,转向灯亮起,方向盘自动转动,车辆平稳地完成了向右侧变道的操作。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支青年突击队由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组成,他们肩负着将AI大模型技术引入汽车领域的重任。团队负责人罗咏刚是一位“90后”,他带领团队在动力底盘、工具链等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咬牙坚持,直到OpenAI推出GPT-3.5版本后,才正式确定了聚焦汽车智能座舱AI研发的方向。
罗咏刚和他的团队决定以多意图控制为突破口,通过AI大模型技术实现驾驶员对车辆的多项功能控制。他们经过不断的实验和优化,终于在两个月内初步实现了3意图控制。在试验车上,罗咏刚下达了“开窗、开空调,同时放首周杰伦的歌”的指令,车辆几乎在瞬间完成了这些操作,让团队成员们欢呼雀跃。
随着多意图控制的成功实现,这支年轻团队迅速在语音编排、服务推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他们不断优化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为长安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音交互模块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副总设计师孟艺凝与部分成员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一旦遇上弱网或断网情况,交互就会中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萌生了增加一个线下语音处理模块的想法。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团队经过不断尝试和优化,最终决定将“云端”和车载CPU及相应模块、DSP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目标。
除了孟艺凝的团队外,还有一位“00后”成员李翔也为长安汽车AI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并训练的语音模型在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后,终于通过了最终测试,进入了量产环节。这个过程中,李翔和他的团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通过集思广益和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如今,长安汽车AI实验室团队的成员们正继续他们的研发工作,为将更多创新成果应用在新款车型上而努力。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长安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整个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