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隐藏式门把手引争议,修订国标能否重建汽车安全底线?

   时间:2025-05-10 01:03: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公开征求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意见。这一举动被业界视为针对当前流行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进行规范的前兆。

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蓬勃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因其时尚外观和科技感而备受青睐,逐渐成为高端智能车型的标配。然而,这种设计转变也让车门把手从传统机械结构演变为电力驱动的精密部件。在追求美学创新的同时,一些基本功能,如方便、可靠地开启车门,似乎被忽视了。

一系列安全事故凸显了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潜在风险。例如,去年4月,一辆问界M7在碰撞后起火,救援人员因无法迅速打开车门而陷入困境;今年3月,小米SU7在高速碰撞测试中,电动门把手在断电状态下无法工作。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技术上的不足,更引发了对设计理念安全性的质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接指出,为了微小的风阻系数提升,是否值得牺牲乘客的安全?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流行反映了智能汽车时代初期的某些野蛮生长特征。车企们如同智能手机制造商追求全面屏一样,在汽车设计上追求极致的“去实体化”美学。隐藏式门把手、触控式中控、电子后视镜等创新设计虽然提升了科技感,但也改变了人与汽车的交互方式。当所有操作都依赖于电子系统时,系统失效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与现代建筑中玻璃幕墙设计带来的火灾逃生难题类似,汽车设计同样需要在美学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工信部的此次规范行动,虽然聚焦于车门把手这一具体部件,但实则是对整个汽车行业创新逻辑的审视。标准草案中提出的断电保护、统一标志、防夹设计等要求,旨在重建安全底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填补国际空白的中国标准,正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领先的背景下诞生的。这提示我们,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相应的安全标准体系。

网友们的反应也颇为强烈,许多网友对隐藏式车门把手表示不满。有人直言:“坐在车里都不知道怎么开门,这种设计简直荒谬,难道是为了让车里的人在起火时更难逃生吗?”网友们还指出,方向盘等部件的设计也存在类似问题,一些车型的方向盘形状奇特,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专业车手也可能难以把握。

因此,修订车门把手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仅是对技术规范的完善,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创新文化的引导。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更加安全可靠的车门把手,更是设计理念的转变——科技感应建立在人性化关怀的基础之上,科技与安全的平衡才是汽车设计的黄金分割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