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OpenAI的关系在数十亿投资的背景下显得错综复杂。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紧张局势,微软仍然决定继续向OpenAI注入大量资金,以期在未来获得商业回报。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微软与OpenAI正在洽谈一项涉及数十亿美元的新融资与合作计划。此次合作的目的是推动OpenAI实现首次公开上市(IPO),同时确保微软能够继续访问前沿的AI技术。为此,微软甚至愿意放弃OpenAI新营利性业务中的部分股权,以换取2030年之后对OpenAI新技术的访问权。
然而,OpenAI与微软之间的潜在矛盾正在加剧。有消息称,OpenAI计划大幅削减与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根据现有的协议,OpenAI同意在2030年前与微软分享其1740亿美元收入的20%。但最近几周,OpenAI表示到2030年,它只会与微软等商业合作伙伴分享10%的收入。
这一变化发生在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Sam Altman)被董事会罢免之后。微软对OpenAI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全依赖OpenAI的大模型技术。微软通过收购Inflection AI,并邀请“局外人”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加入微软AI担任CEO,以加速训练新模型来对抗OpenAI。
尽管如此,奥尔特曼仍表示,OpenAI将于本周发布新产品,预计将与谷歌在5月20日I/O大会上发布的新Gemini系列模型技术展开竞争。他还指出,微软和OpenAI合作的下一阶段将会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好。
然而,微软CEO纳德拉对OpenAI与微软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示担忧,这可能会影响微软在AI战略下的发展。自2015年OpenAI成立以来,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已持续多年。OpenAI在Azure上运行大部分大规模实验,Azure成为OpenAI用于深度学习和AI的主要云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AI逐渐加速商业化进程。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双方建立独家云计算合作关系。2021年,微软再向OpenAI投资20亿美元,并推出AI编程助手GitHub Copilot和Azure OpenAI服务。2022年,ChatGPT的发布使OpenAI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微软随后向OpenAI投资130亿美元。
然而,到2025年,市场发生了变化。中国AI开源模型DeepSeek引起全球关注,OpenAI内部多位高管出走,新的推理模型反响平平。马斯克不断起诉OpenAI,投资者开始关注AI算力和AI应用产品等方向,模型领域出现“头部效应”。
面对这些挑战,OpenAI选择重组以推进商业化。今年3月底,OpenAI宣布从软银集团等机构融资400亿美元,公司估值高达3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微软选择自主训练新的模型技术,与OpenAI形成竞合关系。
微软聘请了AI科学家、谷歌DeepMind创始人苏莱曼作为微软AI的CEO。苏莱曼迅速重组了微软内部的AI团队,并尝试训练微软自己的模型(内部称为MAI),其性能表现几乎与OpenAI和Anthropic的领先模型相当。
在苏莱曼的领导下,微软还希望推进AI推理模型的研发和落地。尽管微软在自有训练AI推理模型方面进展缓慢,但OpenAI并未停滞不前。其模型的进步产出已超越微软,连续发布更强大的推理模型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模型GPT-4.5。
与此同时,AI编码领域也迎来了收购狂潮。OpenAI将斥资30亿美元收购AI编码公司Windsurf,以巩固其在AI编程领域的领先地位。Windsurf由两位MIT毕业生创立,成长迅速,已从知名创投募资约2.43亿美元,去年估值达12.5亿美元。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的AI研究和开发来构建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利池。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50%的高科技企业将主要研发投入放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这进一步印证了AI技术在提升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
在商业化层面,OpenAI预计从明年开始通过免费用户和其他产品获得显著收入。根据预测,到2030年,OpenAI的总营收将达到1740亿美元。而微软也在加大AI技术的投入,全年AI技术解决方案收入已经超过1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