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探索旅程中,一颗名为谷神星一号的民营火箭,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中国商业航天的辉煌篇章。
时间回溯至2025年3月21日的黄昏,谷神星一号(遥十七)如同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再次证明了其卓越的性能与可靠性。然而,这份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
早在2023年9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谷神星一号的第十次发射尝试。当万众瞩目的时刻到来,火箭却在一级姿态上突发失稳,导致发射任务失败。这一幕,对星河动力公司的创始人刘百奇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排查故障,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源——一颗螺钉孔的加工失误,导致了火箭的失利。
面对失败,星河动力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归零”再出发。这种“归零”精神,是航天领域特有的故障分析模式,意味着从头开始,对每个环节进行逐一验证,直至问题解决。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谷神星一号在沉寂了两个多月后,再次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以第十一次发射的成功,重新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星河动力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自2018年刘百奇离开航天“国家队”选择创业以来,他和他的团队便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困难。商业航天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风险,但星河动力始终坚信,通过技术攻关与创新,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发动机的研发上,星河动力打破了常规,将火箭总体与动力联合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2018年,他们成功研发出60吨推力的一级发动机,为谷神星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谷神星一号创造了中国民营火箭的多个首次纪录,包括连续发射成功、海上发射成功以及高密度发射等。
然而,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谷神星一号不断创造纪录的同时,星河动力已经开始着手研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运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星座组网发射需求。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选择上,星河动力选择了煤油、液氧为燃料的针栓式发动机,这一方案不仅成本低、推力可调,而且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强。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今年4月,这款火箭发动机成功完成了300秒的长程热试车,为智神星一号的首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神星一号作为星河动力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带动商业航天发射成本的大幅下降,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北京这片创新沃土上,星河动力只是众多民营航天独角兽企业之一。随着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加入到这场探秘宇宙的征程中来。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与进化,共同推动着中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