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汽车安全大考:史上最严新规如何重塑行业未来?

   时间:2025-05-13 13:13:3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春,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多个关键领域受到了严格审视和规范。

在动力电池方面,3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取消了现行标准中动力电池热失控后的5分钟安全缓冲期,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并且烟气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电池还需通过更为严苛的测试,包括被30毫米钢球以150焦耳能量撞击三次,以及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依然保持安全。

这一变革迫使电池行业加速洗牌,部分车企因产品未能通过新标准测试而推迟了新车型的上市计划。一位电池工程师透露,过去车企可以通过隔热材料延缓热失控时间,但现在必须从电芯层面解决本质安全问题。

在智能驾驶领域,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的会议公告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相关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车企被要求禁止申报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高风险功能,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必须通过人脸ID识别、座椅姿态传感器等技术确保“人机共驾”。

众多汽车品牌迅速响应,撤下了含有“高阶智驾”“解放双手”等内容的宣传物料。业内人士表示,以往车企倾向于通过算法突破硬件限制,但现在监管政策的出台使得车企不得不更加重视硬件的堆砌。

OTA升级也受到了严格监管。过去,车企通过OTA技术来升级汽车或修补漏洞已被视为常规操作,但现在这一做法开始受到限制。根据相关规定,车企必须降低频繁OTA的做法,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后再进行升级。对频繁OTA的企业将进行重点审查,紧急OTA需要通过召回、停产等程序,并经过市场监管总局审批后才能实施。

这一变革不仅终结了“先上车后补票”的研发模式,还将车企的软件迭代能力与合规风险直接挂钩,促使行业从“速度竞赛”转向“质量马拉松”。据南都·湾财社公布的《2024新能源汽车百强报告》,不同车厂的OTA频次差异显著,功能升级接近1000项,其中行车辅助功能升级次数最多。

车门把手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重视。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该标准规定了汽车车门把手的安装、标志、防夹要求、强度要求以及动态试验要求等,旨在解决市场上车门把手存在的多种逃生与救援风险。

在监管重压之下,车企的生存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华为等加大了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投入,与一些依靠宣传话术蹭“智能化流量”的友商拉开了距离。市场格局也随之动荡,10万元以下车型因难以承担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等硬件成本,在辅助驾驶方面难以继续发力。

业内人士认为,这场监管风暴不仅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加码,更是一场安全认知的革命。当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OTA升级以及车门把手等关键领域都受到严格规范时,新能源车行业已从“参数内卷”迈入“安全竞赛”的新纪元。在这场风暴过后,只有将安全刻入基因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