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与修订后的沪深北交易所相关审核规则同步发布。此次修订旨在优化重组审核流程,提高市场效率。
新修订的《重组审核规则》引入了一项简易审核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股类重组,进行了显著的审核流程简化。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规放宽了“小额快速”审核程序和简易审核程序的适用范围,为更多上市公司提供了选择高效审核程序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删除了原办法中涉及“监事”的相关内容,减少了决策层级,意在提升决策效率。然而,监督责任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加强了独立董事的职责。股份支付方式的改革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分期支付股份,并将注册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在购买资产时,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股份,而是可以在四年内分期发行。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分期发行方式类似于“首付+按揭”的模式,对现金流紧张但希望扩张的公司尤为有利。然而,如果市场后续表现不佳,股价低于发行价,交易对方可能会选择退出。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在重组报告书中明确“违约兜底措施”,并由中介机构全程监督。
新规还缩短了私募基金投资的锁定期,持有资产满48个月的私募基金在普通重组中的锁定期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重组上市的非控股股东的锁定期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这一变化旨在鼓励长期投资,减少资金锁定时间,吸引更多“耐心资本”进入A股市场。
在重组审核程序方面,新规实施了简易审核程序,符合条件的重组无需经过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直接走简易程序。证监会在5个工作日内即可决定是否注册,这一速度远快于原来的15天。这一改革旨在加快重组审核速度,特别是针对不涉及控制权变更、资产清晰的交易。
新规对重组财务状况的要求也进行了调整,不再要求重组必须“有利于改善财务状况”,而是改为“不会导致重大不利变化”。这一变化为科技类、创新类重组提供了更多空间,即使短期内财报表现不佳,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收购未盈利的尖端科技企业,利用新技术进行行业占位。
新规还大幅缩短了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时部分股东的锁定期至6个月,鼓励“强强联合”。同时,持续督导期从“资产交付”开始计算,不再等待股份发行完毕。这一要求促使中介机构必须关注资产落地后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提高散户的知情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规中的多项措施旨在“盘活资本市场”,对微盘股、“垃圾股”炒作以及壳资源市场构成利好。监管层通过流程优化,正在提升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指出,新设简易审核机制将显著缩短审核周期,降低企业时间成本,激活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加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同时,扩容“小额快速”适用范围,体现了监管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关注,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相契合。
然而,也有专家提醒,需要关注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后续需观察配套监管措施是否同步完善,以避免审核简化带来的监管套利空间。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重组实现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简化审核流程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完成重组,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增强市场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市场生态角度看,新规的实施有望提升市场整体效率,增强投资者信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