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由AI生成的杂志封面热潮,而这次的主角并非人们熟知的即梦或Midjourney,而是一个新兴的名字——Lovart。这个几乎默默无闻的新秀,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
不少设计师和网友纷纷表示,他们的社交媒体被“设计圈Manus”的相关内容轮番轰炸。Manus,一个被誉为通用型AI Agent的数字助理,不仅能解压文件、处理简历、写脚本,还能查房源、部署网站,最近更是加入了图像生成功能。而Lovart,则是专为创意设计而生的垂直Agent,其目标不仅是生成图像,更是要提供一整套设计服务。
在体验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Lovart的界面简洁明了,右边是聊天框,左边是无限画布。用户只需输入需求,如“为‘无印良品’生成5张Pinterest风格的方形图片”,并详细描述主题、颜色、布局等要求,几分钟后,就能收到几版设计方案,包括主视觉图、说明文字以及设计思路。这种体验,仿佛请了一个设计团队来服务。
相比之下,Manus虽然也能生成不错的图像,但其流程更长,更像是在调模型和拼素材。用户需要先创建一个待办事项,然后确认细节,等待系统完成任务。虽然结果不差,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两者的差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在美学理解能力方面,我们让两者尝试设计一组时尚类封面,主题是那些广告中不常出现的身体部位,如年老的皮肤、有残肢的手臂等。Lovart生成的作品带有节制感和审美克制,营造出一种冷静、静态却不疏离的高级氛围,排版也极具编辑风格。而Manus虽然也能完成任务,但整体感觉更像是演示而非作品。
在概念化表达能力方面,我们要求两者生成一组“数字灾难艺术馆”的视觉内容,将“bug”变成“展品”。两者的作品都将蓝屏、崩溃对话框等元素以玻璃展柜加标签的方式展出,但Lovart的作品更具考古感和诗意,甚至让人想起了MoMA的网络艺术早期收藏。
在信息组织能力方面,我们用Lovart做了一个“我被拷贝成PNG”的故事,要求生成一个九格漫画。Lovart的作品不仅满足了需求,还呈现出了复古编辑漫画的风格。然而,我们也发现,Lovart对prompt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更具体、更清晰的指令。
从速度上来看,Lovart也明显优于Manus。Lovart生成三四张图只需几分钟,而Manus单单出一张图就可能等待15-30分钟。Lovart还支持并发跑多个任务,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为什么Lovart更值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在生成图像,而是在做设计。它内置了完整的创意流程,从理解需求到生成视觉、自动排版、延展物料,甚至图层结构都清晰明了。这种目标,与Midjourney生成精美图像、Figma提升效率的方向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个“接单”的AI,能够把一个完整的设计任务从需求到交付一次跑通。
当然,Lovart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稳定性有待提高、偶尔出现排版错乱和中文乱码等。但它已经初步展现出了成品感,为AI Agent的落地提供了可能。与那些停留在“通用调度”层面的Agent相比,Lovart更加专注和深入,它扎进了一个场景,吃透了行业的工作节奏和任务链条,把流程、语境和专业经验都写进了系统里。
因此,我们不必急于说Lovart是“设计师的替代者”,也不必过早地判断它“高开低走”。这个产品虽然还不完美,但它已经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如果你真想做出一个可用的Agent,就得深入一个场景,理解并内化行业的流程、语境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