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众多小区为解决停车难题,纷纷引入了智能车库和机械车位。然而,这些原本旨在缓解停车压力的措施,却意外遭遇了“有位难停”的尴尬局面。近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广泛共鸣,文中指出新能源车在智能立体车库中频频遭遇禁入困境,机械车位对新能源车不友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记者走访了多个安装机械车位的小区、医院和楼宇,发现这些车位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地下车库的平面车位几乎满员,而机械车位则显得冷冷清清,尤其是二层车位几乎无人问津。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海淀区学清嘉创大厦,尽管停车位紧张,但机械车位的二层同样少有人使用。车主们普遍反映,机械车位对车辆尺寸和重量的限制过于苛刻,导致许多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无法顺利停放。
新能源车车主们的苦恼尤为突出。他们表示,由于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重,且车身尺寸较大,往往超出了机械车位的停放规格。一位车主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停车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他的新能源车因超重而无法停放在机械车位上。类似的情况在顺义区颐璟和煦小区也普遍存在,业主们对即将建成的数百个机械车位表示担忧,担心自己的新能源车无法停放。
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的居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尽管小区地下车库内有大量机械车位,但真正能利用的并不多。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机械车位大多被当作平面车位来使用,地坑层和二层车位几乎闲置。居民们反映,这些机械车位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停车需求,还存在安全隐患。一位新能源车主表示,他的车因超重而无法停放在机械车位上,最后只能采取半跨式停放,这无疑增加了车辆受损的风险。
据专家介绍,目前机械车位建设主要依据的是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然而,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和车辆消费观念的变化,现在居民家庭用车的实际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新能源车的尺寸和重量都已超出了机械车位的停放规格。专家指出,传统机械车位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然而,机械车位的拆除改造并非易事。涉及规划、住建、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流程繁琐,拆除成本高企,且拆除后仍需面临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因此,许多机械车位只能闲置不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机械车位管理方应遵循市场规则,及时摸清业主需求,改造车位资源以提升停车场地使用效率。同时,相关部门也应未雨绸缪,在规划审批时考虑市场发展趋势,仔细评估机械车位的实际适用性。对于已建成的传统机械车位,应积极组织停车管理方开展改造工作,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