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 ITBEAR
2025年5月16日,中国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禾赛科技被曝已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可能于今年完成上市。消息一出,禾赛美股盘前股价一度飙升7%。
这一动作不仅让外界看到中国硬科技企业的资本布局野心,更揭示了激光雷达行业从“烧钱求生”到“盈利破局”的关键转折。
回望2023年,禾赛顶着“中概股寒冬”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但彼时市场对激光雷达的商业化仍充满质疑。
两年后,这家公司却以“全球唯一盈利上市激光雷达企业”的身份,交出了年交付超50万台、营收突破20.8亿元的答卷。
如今,赴港上市的传闻背后,是禾赛试图借助亚洲资本市场进一步巩固技术护城河、加速全球化扩张的野心。而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激光雷达的“摩尔定律”时代,或许真的来了。
01
禾赛科技远征欧洲
禾赛的全球化故事,始于一场“逆袭”。
禾赛科技今年 4 月曾表示,禾赛已与一家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提供超远距激光雷达。这一订单被业内称为“海外前装量产领域规模之最”。
尽管禾赛未公开客户名称,但这一合作的意义远超商业订单本身:它标志着中国激光雷达企业首次打入欧洲豪华车供应链,打破了法雷奥、Luminar等欧美厂商的垄断。

支撑这一突破的,是禾赛在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上的“双杀”。以拳头产品ATX为例,其售价从2022年的5000元级一路下探至2025年的1466元。
这种“极致性价比”策略,甚至让特斯拉FSD入华后不得不重新评估激光雷达的必要性。正如CEO李一帆所言:“激光雷达不再是可选的,在智能驾驶领域,它已经变得和‘安全带’一样重要。”
更值得玩味的是禾赛的产能布局。2025年第三季度,其自建的全新产线将投产,年产能直指200万台。这背后是垂直整合战略的胜利——通过自研芯片、自建工厂,禾赛将激光雷达成本降低9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当竞争对手还在为“烧钱换市场”苦恼时,禾赛已构建起“技术-制造-商业”的正向循环。
02
守住基本盘 征战新产业
如果说车载市场是禾赛的“基本盘”,那么机器人业务则是其“想象力引擎”。
2024年12月,禾赛面向机器人领域的JT系列激光雷达单月出货量突破2万台,客户覆盖40国,从割草机到无人配送车,甚至宝马自动工厂的物流机器人。禾赛科技表示,“2025年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将达120万台至150万台,其中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预计将达20万台。”。

这一转型背后,是禾赛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捕捉。传统车载激光雷达因价格战陷入“增量不增收”的怪圈,而机器人领域却因场景复杂化催生高毛利需求。以速腾聚创为例,其机器人激光雷达毛利率高达34.6%,是ADAS产品的2.5倍。
技术跨界融合更值得关注。在2025上海车展上,禾赛发布“千厘眼”感知方案,将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深度融合,为L2-L4级智驾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这种“软硬一体”的生态思维,让禾赛跳脱出硬件供应商的局限,向系统集成商进化。
03
打破质疑 重塑信任
禾赛的赴港传闻,恰逢其财务表现最耀眼的时刻。
2024年,公司Non-GAAP净利润达1400万元,实现正向经营现金流6300万元和净现金流13亿元。中银国际甚至预测,其2026年盈利将超6亿元,目标股价23美元。

然而,这份“逆势盈利”的成绩单也遭遇做空机构蓝鲸资本(Blue Orca)的狙击,质疑其毛利率增长“违背财务逻辑”。
面对争议,禾赛的回应堪称“硬核”。其一,成本控制确有实绩:通过ASIC芯片自研和产线自动化,单台雷达成本从5255元(2022年)降至1450元(2025年),降幅超72%;
其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禾赛已与22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其中中国市值前十的车企中有9家选择禾赛;
其三,现金流健康度远超同行,手握13亿元净现金储备,为技术攻坚提供充足弹药。
总结
破局:从跟跑到领跑
回望禾赛的成长史,恰是中国硬科技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从硅谷车库创业到登陆纳斯达克,从巨亏6亿到盈利破局,从车载红海到机器人蓝海,禾赛用十年时间证明:技术创新与商业嗅觉的结合,足以改写行业规则。
当下,赴港上市不仅是禾赛的资本新故事,更是中国激光雷达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当“价格战”逐渐平息,技术护城河成为竞争核心,禾赛的垂直整合能力、全球化客户网络、多元场景落地经验,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壁垒。
而对于投资者,禾赛的价值或许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它不仅是“自动驾驶的眼睛”,更是“中国智造穿透迷雾的灯塔”。当激光雷达从“可选”变成“刚需”,这个行业的终局之争,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