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由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主导的研究揭示了AI聊天机器人在职场中的实际影响,其结果与公众普遍预期的“AI革命”大相径庭。研究显示,尽管AI聊天机器人在白领行业迅速普及,但它们仅帮助员工节省了平均3%的工作时间,并且仅有一小部分员工(占比3%至7%)因此获得了薪资增长。
该研究的两位作者,芝加哥大学的安德斯·胡姆勒姆与哥本哈根大学的艾米莉·维斯特加德,在工作论文中指出,AI聊天机器人并未对任何职业的收入或工作时长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当前流行的“AI将彻底改变职场”的观点。
为了得出这一结论,研究者对2023至2024年间丹麦7000个工作场所的25000名员工进行了深入调查,特别关注了会计、客户支持、法律工作和软件开发等被认为最易受AI影响的职业。结果发现,尽管企业大力投资AI工具,普及率显著提升,但效率提升的效果却远低于预期。
研究显示,虽然有64%至90%的用户表示AI工具节省了他们的时间,但平均每周节省的时间仅为2.8%(约1小时)。更令人惊讶的是,员工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处理其他工作任务,包括由AI引入的新职责,如修改AI生成的内容、调整系统以防止“AI作弊”等。实际上,AI聊天机器人还为8.4%的工作者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例如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检查AI生成的家庭作业,而其他专业人员则忙于审查AI的输出或指定有效的提示词。
企业文化也是影响AI工具在职场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员工在没有管理层明确支持的情况下自行使用AI工具,这限制了他们将提高的生产力转化为更好报酬或更有意义工作的可能性。研究者胡姆勒姆指出,在没有鼓励使用AI的职场环境中,员工很难向管理层提出增加工作量的要求。
这项研究的结果与近期其他发现相呼应,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结论:AI的生产力提升可能被过度夸大。例如,IBM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5%的AI项目实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企业推动AI项目更多是基于“错失恐惧症(FOMO)”心理,而非明确的业务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估计在未来十年内,AI将为GDP带来1.1%至1.6%的增长,虽然积极但远未达到某些科技乐观派的预言。阿西莫格鲁曾在文章中强调,任何技术要想带来生产力提升,都需要组织结构调整、配套投资以及员工技能的提升。
丹麦的这项研究也支持了阿西莫格鲁的观点,指出只有在企业积极推动AI使用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时,才能实现更显著的生产力增长。研究者还指出,时间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就像工业革命并非一夜之间发生一样,AI在职场中的真正变革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