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辅助驾驶赛道火热,万亿市值争霸,技术功能谁将领跑?

   时间:2025-05-21 13:13: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智能化的大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交通领域,重塑着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从芯片到激光雷达,从AI算法到车路协同,各项关键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等新兴应用场景逐步走向现实,智能辅助驾驶的商业化进程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关键阶段。

在2025年的智能辅助驾驶赛道上,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参数比拼,而是一场更为复杂多维的较量。车企市值榜单的断层式分层、全栈自研与开放合作阵营的激烈争论、激光雷达价格的急剧下降以及国产芯片的加速崛起,都预示着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洗牌。

据统计,目前国内涉足智能辅助驾驶业务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遍布A股、港股、美股市场,总数更是高达上千家。在这场群雄逐鹿的竞争中,A股市场的比亚迪以万亿市值遥遥领先,成为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而在功能水平方面,华为、比亚迪、小鹏等企业则位列第一梯队,合作车企客户数量上,Momenta则占据领先地位。

市值比拼方面,A股市场的“智能驾驶概念股”表现抢眼,比亚迪以绝对优势稳居榜首。而第二梯队的赛力斯、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则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市值差距仅在百亿量级。在美股市场,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企业同样不甘示弱,市值表现难分高下。港股市场方面,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虽然市值尚未达到千亿港元,但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销量对比方面,比亚迪凭借其庞大的销量和规模化“智驾平权”策略,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下沉至7万元级市场,与特斯拉依靠FSD技术溢价维持中高端定位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展示了比亚迪在技术普惠方面的努力,也反映了亲民路线与品牌溢价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生态之战同样引人注目。在车企中,比亚迪、小鹏等企业坚持自研路线,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而华为则凭借其“朋友圈”模式,与多家车企展开了深度合作,推动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升级。自动驾驶独角兽Momenta、百度Apollo等技术供应商也在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量产、大规模应用等方式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产业链之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从“高端标签”变为“基础配置”,一场席卷全产业链的洗牌已经悄然开启。辅助驾驶供应链企业在客户数量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都在努力扩大客户群体以占据市场优势。其中,Momenta的合作车企覆盖范围最广,合作量产车型超过130款。而在激光雷达领域,速腾聚创与禾赛科技两大龙头企业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芯片赛道的竞争同样残酷。地平线用短短9年时间实现了征程系列芯片装车超400万片的佳绩,在L2级市场对Mobileye形成了有力替代。然而,在英伟达Orin芯片仍主导高端市场的现实下,国产芯片企业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软件路线之争同样激烈。特斯拉引领的“无图化”路线与四维图新坚守的“高精地图”派之间的交锋引人注目。在这场技术博弈中,企业面临着共同的挑战: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尚未被允许上路,国家层面也暂未出台更为详细的涉及责任界定、道路法规的规定与条例。因此,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我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比亚迪的“智驾平权”策略让辅助驾驶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华为的“多方合作”模式则不断拓宽了边界。而禾赛、地平线的崛起则证明了在万亿级市场中,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间的共识愈发清晰:无论技术如何博弈,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都是超越人类驾驶的安全性与效率。因此,无论是车企的全栈自研还是产业链企业的研发创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导向,不断推动技术的升级与迭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