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自然奥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途中,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5月22日,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技术公益团队揭晓了一项创新举措——“野朋友计划”全新升级,引入了AI物种识别与智能体问答功能,标志着公众参与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
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通过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技术,普通民众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利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参与到物种识别、知识学习及科学保护行动中来。无论是林间的一片奇异树叶,还是草丛中一闪而过的模糊身影,AI“物种侦探”都能24小时在线,迅速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更令人兴奋的是,每一次随手拍摄,都可能为珍稀物种如雪豹的生存地图绘制贡献力量,助力科学家挽救濒危生命。
“野朋友计划”自启动以来,已与多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携手,共同打磨“物种之眼”AI系统。然而,传统模式下,专业机构虽能通过“物种之眼”高效处理数据,却缺乏与公众直接互动的终端;而公众虽然对自然充满好奇,却往往难以获取专业且易于理解的生态知识。此次功能升级,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将生态保护从专业工具转变为公众科普的桥梁。
腾讯SSV技术生态负责人李哲介绍,此次升级中,“物种之眼”所采用的腾讯自研YOLO-World技术架构与野朋友小程序背后的混元大模型形成了“双引擎”驱动。混元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多模态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首次在生态保护领域实现了“识别+交互”的闭环体验。用户不仅能够迅速得知拍摄物种的名称,还能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深入了解物种的习性、生态价值乃至保护建议。
这一变革性的功能,让生态保护变得更加亲民。例如,当市民在城市公园中偶遇鸟类时,不仅能够即时获取其物种信息,还能通过对话了解它们的迁徙路径、饮食习惯,甚至参与到栖息地保护的讨论中。这种深度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保护意识。
为了促进生态保护机构与公众之间的无缝连接,“野朋友计划”还构建了数据协作平台。平台上的知识内容均来自权威的生态保护机构,它们提供的海量物种数据不仅用于AI模型的训练,也通过用户的互动反馈形成数据的正向循环。李哲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野朋友小程序和数据协作平台,持续连接公众与机构,进一步打通技术、机构与用户之间的生态保护链条。”
对于专业保护机构而言,“物种之眼”的YOLO-World技术与数据协作平台能够高效处理野外监测设备拍摄的图片,服务于种群调查、栖息地评估等科研和保护工作。而对于普通公众,只需将拍摄的物种照片上传至野朋友小程序,即可通过对话获取深度信息,如昆虫的生态价值、植物的健康状况等。腾讯正与科研机构合作,构建“公众可读的物种百科库”,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降低知识获取门槛。
在北京和深圳即将举行的线下活动中,“野朋友计划”邀请了一批“生态探客”,亲身体验AI功能如何助力城市生态探索。参与者将使用小程序识别城市绿地中的昆虫、鸟类,并通过AI互动学习更多生态知识,提交探索结果。这些结果将与其他公众参与的项目一起,共同构建城市生态地图,帮助城市管理者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度,让公众直观感受到自己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保护行动的意义。
在深圳,一场名为“深圳·生物多样性拼图”的公众参与活动也已启动。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市民可通过“野朋友”小程序参与物种观察与记录,共同绘制深圳生物多样性地图,为城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