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在全球市场的迅猛扩张,无疑将其标志性IP Labubu推向了时尚前沿。然而,随着Labubu风靡全球,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假货泛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从YouTube到TikTok,网友们热衷于讨论如何辨别真假Labubu,而假货甚至被赋予了一个可爱的名字——Lafufu,戏谑地被称为Labubu的“丑继妹”。
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激增375.2%,达到50.7亿元,占总营收近四成。然而,海外市场的假货问题同样不容小觑。Business Insider指出,假货Lafufu以其独特的魅力,尽管质量低劣,却在欧美市场悄然走红,助长了假货市场的繁荣。消费者不仅购买假货,甚至在佩戴时毫不遮掩,视之为精明消费的选择。
在国内市场,泡泡玛特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假货挑战。过去一年,公司新增了288件民事诉讼,配合执法部门打击了22起黑产案件,查处了11家假货源头工厂和仓库。多地海关还查获了涉嫌侵犯“Labubu”著作权的文创产品,数量高达14万件。
假货问题不仅限于产品本身,还延伸到了服装、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新加坡泡泡玛特曾公开声明,一些品牌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知识产权进行推广和销售。这不仅损害了泡泡玛特的品牌形象,也对其未来的合作伙伴构成了潜在威胁。
面对假货市场的猖獗,泡泡玛特展开了艰苦的法务斗争。然而,维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著作权侵权鉴定费用高昂,且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严苛,使得维权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一些不以牟利为目的的“蹭热度”行为,企业往往难以追踪和维权。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市场对假货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趋势。部分消费者对假货持开放态度,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叛逆亚文化的象征。这种态度无疑对品牌所有者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国内消费者对假货的态度更为保守。大多数人并不会主动购买假货,而是被动地遭遇假货。假货产业链涉及生产、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增加了打击难度。直播电商的兴起更是为假货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使得假货追踪更为困难。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泡泡玛特仍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公司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投诉举报和线下警告的维权方式比重,以减少对司法资源的占用。同时,泡泡玛特也在加强正品供应和防伪溯源工作,引导消费者增强对假货的羞耻感。
然而,IP维权之路仍然漫长且艰辛。中国IP市场虽然如火如荼,但在IP保护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迪士尼等跨国公司的法务团队以其严厉和高效著称,为泡泡玛特等本土品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何在荣耀与考验中前行,将是所有顶尖品牌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