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巴裔美国流行歌手卡米拉·卡贝洛(Camila Cabello)的一则消息在音乐界掀起了波澜。她与相伴近十年的经理人罗杰·戈尔德(Roger Gold)正式分道扬镳,此举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此现象并非个例,自2025年起,众多成熟艺人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管理团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亲自掌控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这不禁让人思考,当顶尖艺人已经能够主宰舞台、塑造叙事、扭转命运时,“管理”这一概念是否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环境?
卡米拉·卡贝洛与罗杰·戈尔德的分手,无疑是今年艺人管理领域的一大标志性事件。在戈尔德的精心策划下,卡贝洛成功从五人女子组合Fifth Harmony单飞,并以《Havana》和《Señorita》两首单曲登顶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戈尔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纪人,而是卡贝洛艺术道路和商业布局背后的主要策划者。从唱片合约的谈判到品牌定位的重塑,他始终扮演着决策核心的角色。然而,随着卡贝洛事业的发展,双方似乎在某些核心理念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这次分手。
在全球范围内,经纪人与经理人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经纪人主要负责匹配资源与商业交易,而经理人则更侧重于艺人生涯的长远规划与全面管理。然而,在国内,这两者往往被统称为“经纪人”,职责涵盖了策略制定与事务执行,角色更加综合。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和社交平台的普及,艺人的话语权迅速提升。他们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更是流量的源头、品牌的面孔,甚至逐渐演化为拥有自主议程的“操盘手”。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艺人与管理团队之间的权力结构。
以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为例,她的职业路径表明,当艺人具备足够的影响力与资源后,经纪公司或管理团队再也无法通过传统的“佣金分成”方式来参与分利。艺人们开始寻求更加自主的管理模式,如泰勒的内部管理团队13 Management,便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框架。
在这种背景下,艺人们开始主动跳出既定轨道,寻求更契合自身愿景的表达空间。年初,美国创作型歌手吉吉·佩雷斯(Gigi Perez)在凭借《Sailor Song》走红后,宣布与其管理团队Laffitte Management Group终止合作关系。同时,烟鬼组合(The Chainsmokers)也结束了与多年搭档、Disruptor Records创始人亚当·阿尔伯特(Adam Alpert)的管理合作。尽管双方仍维持唱片业务上的联系,但这场“分而不断”的调整,昭示着艺人与经理人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经理人开始借助平台成为公众人物,行业规则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知名经理人斯科特·布劳恩(Scooter Braun)为例,他与艺人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互动以及与泰勒·斯威夫特的争端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通过社交平台,斯科特的个人品牌得以发展,成为跨界企业家与投资者。
另一方面,音乐科技平台的兴起也在重塑艺人管理的信息流通机制。以ROSTR为例,它构建了涵盖数十万名艺术家与唱片公司、音乐版权商、经纪人、经理人及艺人的全面数据库,极大提升了行业信息的可视性与可达性。这种信息的“去中心化”正在打破行业内部的信息壁垒,赋予非行业内群体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影响力。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挑战。社交媒体的“可见性”让艺人与团队都更加关注粉丝的需求和市场动向,但同时也让行业的私密性变得难以维持。每一次艺人的公关危机、每一次艺人与团队的争执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经理人往往成为最容易被指责和更换的对象。成长为文化符号的艺人早已不再是被动的内容产出端,而是成了掌握自己事业的CEO。曾经占据上风的经理人则转化为更具协同性的角色,如合伙人、顾问。
面对这一趋势,行业内部开始探讨更加弹性与可持续性的合作模式。如何在创作自由与专业支持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或许,“管理”这一概念真的需要重新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