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960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高达38%,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然而,一位拥有二十年汽车行业分析经验的资深专家近期提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2025至2026年或许并非急于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明智之选。
专家指出,尽管电动汽车曾以其低廉的用车成本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2024年,全国范围内已有21个省份上调了居民电价,平均涨幅达到了8.5%。进入2025年,又有8个省份计划调整峰谷电价比例,部分地区的峰时电价涨幅甚至超过了15%。以北京为例,2025年的峰时电价已达到1.021元/千瓦时,加上服务费,实际充电成本约为1.8至2.2元/千瓦时。这意味着,一辆百公里耗电量为15千瓦时的中型电动车,其百公里充电成本已达到27至33元,与同级别混动车型的燃油成本差距大幅缩小。
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逐步退坡、保险费用的高昂以及维修成本的增加,都使得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大打折扣。尤其是电池保修期外的更换成本,可能高达车辆原价的30%。
除了成本问题,纯电动汽车在实用性方面也面临诸多局限。尽管官方标称的CLTC续航里程普遍达到600至700公里,但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低温环境或开启空调的情况下,续航里程会大幅缩短。中国汽车消费者协会2024年的冬季测试显示,在零下10℃的环境下,15款热销电动车型的平均续航损失率高达41.2%,最高损失率甚至达到了53.8%。极端天气对电动车续航的影响尤为显著。
充电时间长也是纯电动汽车的一大痛点。即便采用先进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将电量从20%充至80%仍需20至30分钟,远超过燃油车加油的时间。二手车残值率低也限制了电动车的流通性,尤其是三年以上的电动车,其流通性差,贬值风险更大。
鉴于以上因素,专家建议消费者在2025至2026年期间购车时,可以考虑混合动力车型作为更均衡的选择。混动车型既具备燃油经济性,又兼顾了实用性,避免了纯电动车的诸多痛点。当然,对于拥有固定车位、日常通勤里程较短、预算充足且不介意车辆贬值的消费者来说,纯电动汽车仍然是一个环保的选择。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或许可以等待2至3年,待电池技术更加成熟、充电设施更加完善、使用成本更加合理后再做决定。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购买决策需要理性且全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今天的先进技术可能在明天就显得落后。因此,在纯电动汽车市场正处于观望时机的当下,消费者不妨保持理性,谨慎选择,等待更成熟的时机再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