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从北京亦庄马拉松赛道上的自如穿梭,到杭州机甲格斗竞技的震撼亮相,这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动态无不令人瞩目。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启动、四川成都智能机器人的实景验证,再到电商平台上一款价值约3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势头之猛,可见一斑。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正推动着其在工业、商业乃至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肥市的一处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紧张的“岗前实训”。通过高精度遥控设备,它们不仅模仿人类简单动作,还逐渐掌握了复杂任务执行技能,预示着未来它们将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协作伙伴。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夸父”机器人,身高1.66米,体重55千克,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000米,已历经五次迭代升级,广泛适用于工业智造、商业服务和科研教育等领域。而在杭州余杭区的“智澄AI”研发中心,一款名为“TR4”的物理智能复合型人形机器人正忙碌于工业、实验和生活等多种场景,它能通过语言指令理解任务,并自主规划动作路径。
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限于上述案例。在河南省科学院的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多种形态的机器人展示了河南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据悉,该实验室已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预计今年将有近1000台“河南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投入使用。
医疗领域同样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北京的一款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已成功辅助医生完成了多例带有“全球首例”和“亚洲首例”标签的手术,并在全国7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政策支持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湖北、河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工程。例如,湖北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和河南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均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人才支撑同样不可或缺。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主任韩镝介绍,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超过400家,拥有大量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的工程人才。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招聘职位数同比猛增409%,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反映出该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毕马威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申请专利近6000件,成为全球申请量最多的国家。据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到2029年将增至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位列世界第一。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在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如何解决推广应用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专家建议,相关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则需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高质量数据的积累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指出,高质量真实数据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也表示,数据问题的解决是算法和模型进化的关键。因此,如何在数据质量与规模上实现突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