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无疑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其首款车型SU7凭借卓越表现,迅速在造车新势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紧接着,小米YU7的上市更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数据显示,这款车型在上市首日仅用3分钟便收获了20万订单,1小时内订单量更是飙升至28.9万,市场热度空前高涨。
然而,在小米汽车风光无限的同时,另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智界却陷入了销量困境。据统计,从2025年年初至5月,智界的月销量从12510辆逐月下滑至5689辆。进入6月后,销量颓势依旧未能遏制,单周销量甚至一度跌至不足千辆。这一连串的数据,无疑给智界的市场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智界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生态与奇瑞制造强强联合的产物,在面世之初曾备受瞩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智界的市场表现却并未如预期般强势崛起。那么,智界究竟为何陷入了如此窘境?
分析认为,智界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虽然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奇瑞星途的产品与智界存在同质化竞争,但数据表明,星途的销量同样不容乐观,并未承接智界流失的市场份额。因此,产品同质化并非智界销量下滑的主因。另一方面,华为渠道策略的调整对智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华为将原有并网销售的门店进行划分,导致智界等品牌在华为渠道的曝光度和转化率大幅下降。这一变化,无疑加剧了智界的市场困境。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华为智选车模式在复制到其他合作车企时遭遇了挑战。与赛力斯高度依赖华为不同,奇瑞等合作车企更注重品牌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这种战略诉求的差异,使得华为难以用标准化的模式协调各方利益,导致鸿蒙生态内部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智界等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受到了影响。
面对销量困境,智界并未坐以待毙。据报道,智界正在尝试通过独立渠道建设来寻求突破。这一举措旨在摆脱对华为渠道的过度依赖,重塑品牌形象。然而,独立渠道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因此,在短期内,智界恐怕仍难以扭转销量颓势。
智界的销量困境,不仅暴露了单一品牌的危机,也反映了华为鸿蒙智行生态体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如何协调多方利益、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协同机制,将是华为及其合作伙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跳出标准化复制的思维定式,以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激发各方潜力,才能真正实现鸿蒙生态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