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到来,智能眼镜行业似乎正迎来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小米公司近期正式进军这一领域,标志着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正式步入大众消费级市场的激烈竞争阶段。
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推出了小米首款AI眼镜。这款眼镜拥有1200万像素的高清镜头,不仅支持沉浸式拍照和视频录制,还能进行第三方App的视频通话和直播,并实时分享内容。据上海小米门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这款AI眼镜一经上市便迅速售罄,标准版尚有少量现货,而变色版则需等待至少半个月。在北京的一家门店内,AI眼镜的样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试用,发布后的24小时内,该门店便售出了6台。
智能眼镜市场的火爆不仅限于小米一家。杭州企业灵伴科技(Rokid)也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支付的智能眼镜,该功能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注视完成支付操作。据该企业的产品经理透露,这款产品的订单量已突破25万台,电商平台上的预订发货已排至第四季度。深圳华强北的一些商家也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原本销售蓝牙耳机的档口开始转型销售AI眼镜。
市场研究机构对智能眼镜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的出货量预计为275万台,同比增长高达107%。国投证券也表示,智能眼镜市场的万亿空间值得期待。
事实上,智能眼镜市场的竞争早已悄然展开。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440家AI眼镜相关企业。今年以来,包括华为、李未可科技和雷鸟在内的多家企业都推出了新品智能眼镜。华为的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提供了小艺翻译、头部控制等同声传译功能,而李未可科技则一口气发布了三款AI眼镜新品,价格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尽管智能眼镜市场如火如荼,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佩戴AI眼镜的人仍然较少。灵伴科技的创始人祝铭明认为,智能眼镜目前仍面临显示力、续航力和佩戴性的“不可能三角”问题,距离真正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消费者也反映,小米的AI眼镜镜框较厚重,不太适合日常佩戴。
智能眼镜的技术瓶颈也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AI眼镜与AR眼镜之间难以实现技术融合,有AI交互功能的眼镜往往没有显示屏,而搭载显示系统的眼镜则暂时无法实现深度AI交互。同时,智能眼镜的续航问题也亟待解决,难以支撑像手机那样高强度的使用。AR眼镜还面临佩戴舒适性的挑战,长时间使用容易引发眩晕等不适感。
尽管如此,智能眼镜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只有当智能眼镜在佩戴舒适度、显示内容丰富度和完整应用生态三个维度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从科技尝鲜品转变为消费者的日常刚需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智能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