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搜索时代:百度与夸克的竞速赛,谁将主导未来?

   时间:2025-07-05 19:48:4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百度在近期举行的AIDAY活动中,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展示了其搜索框的重大变革,这一变化迅速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此次调整不仅仅是用户界面的一次简单升级,而是标志着百度搜索产品自十年来的最大规模重构。

传统的搜索框,以往受限于关键词检索,如今却能够支持超长文本输入、多模态交互以及AI任务处理。这种新型搜索不仅能理解模糊需求,还能完成复杂任务。与此同时,搜索结果页也焕然一新,以“百看”替代了传统的链接列表,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并融入了智能体和真人服务。

在信息时代,搜索是通往网页世界的门户。然而,在AI时代,搜索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任务发起系统,通过它,用户可以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以及智能体的调度。

业界普遍认为,这次转型对百度而言是一场“自我革新”。与以往对AI技术的谨慎态度不同,百度此次毅然决然地摒弃了传统逻辑,宣告了AI搜索与传统搜索之争的尘埃落定,AI搜索的颠覆性价值得到了验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百度此次转型背后也隐藏着市场的巨大压力。AI搜索正悄然改变着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阿里旗下的夸克浏览器,其AI功能日活用户已突破3369万,成为中国AI应用排行榜的冠军。夸克的用户群体中,超过50%年龄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更是过半。

相比之下,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百度搜索在18至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在2025年初骤降了18%,年轻用户不断流失。同时,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及垂直应用小红书、知乎等,也在显著分流传统搜索的需求。

在国内市场,百度的份额从2021年的87%逐渐下滑至2024年的60%。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且已连续多个季度呈现下滑趋势。

百度的高调升级与这些刺眼的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产品迭代的竞赛,但实质上,它反映了两种搜索生态之间的激烈竞争。旧时代的齿轮,在AI引擎的轰鸣声中逐渐碎裂。

夸克的AI跃迁与百度的转型滞后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很长时间以来,夸克作为阿里旗下的产品,往往被看作是“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用户数量和商业模式都相对有限。然而,在AI技术重构搜索范式的关键时刻,夸克迎来了质变。

自2023年2月推出“深度思考”模块以来,夸克不再仅仅返回答案,而是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推理,打破了传统搜索的限制。这种意图理解能力,正是日后搜索引擎以及大模型chatbot的发展方向。2024年,夸克通过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起“AI超级框”架构,用户只需输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就能自动解析需求并完成全链路操作。

夸克的这种“识别-决策-交易”闭环,将搜索变成了阿里生态的调度中枢。搜索不再是信息的中转站,而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触点。反观百度,其此次搜索升级也展现出了与夸克类似的路线,推出了“百看”,优化信息呈现效率,减少跳转步骤。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AI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深度学习研究院,押注自动驾驶和智能语音。其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AI对于百度最大的现金牛——搜索业务的渗透,却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模糊的状态。

百度并非没有尝试将AI技术融入搜索,搜索结果中逐渐出现的“精选摘要”和结构化信息卡片,背后就有AI信息抽取和理解的功劳。但这些技术升级始终服务于传统的信息展示逻辑,直到今年5月,李彦宏在一季度电话会上透露,百度为生成式AI搜索建立了成熟框架,正加速AI转型。

然而,百度的AI搜索转型并不算早,甚至可以称得上迟缓。在此之前,夸克、豆包等玩家都已陆续接入各类智能体和AI功能,支持超长文本、多模态输入,并直接输出结构化解决方案,从功能上替代了传统搜索引擎。

百度此次“革自己的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搜索广告是百度的生命线,任何可能动摇这一基础的激进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AI搜索与传统搜索虽然并非完全替代,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也让其商业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AI搜索追求效率和直接解决问题,而传统广告则追求曝光和用户跳转。两者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冲突。随着AI要素的增多,传统的竞价广告盈利模式被削弱得越来越厉害。尤其当下AI搜索还没有找到确定的变现模式,更无法弥补抛弃旧模式后的商业损失。

因此,以往百度更倾向于在“不影响核心广告收入”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良”。例如,在搜索结果中增加AI生成的辅助信息,但保留了原有的广告模式和内容生态。这种策略下,AI技术对核心搜索业务的渗透浅尝辄止,自身交互范式并没有发生改变,也没有给用户带来“一步到位”的体验。

与此同时,虽然百度拥有地图、文库、网盘等众多服务,但业务之间各自为营,在构建像夸克那样深度整合阿里生态的“搜索即服务”闭环体验上,进展相对缓慢。然而,现实世界里的危机,正在加速百度核心业务的瓦解。

Z世代对信息的获取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并获得更个性化、多样化和沉浸式的体验。百度搜索的基本盘虽然依然庞大,但18至35岁的年轻用户降幅明显。据Statista数据,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降至56%,与2021年11月的87%相比,差距甚大。

小红书等平台的崛起分流了大量用户,搜索量几乎达到百度的一半。传统关键词搜索的不可替代性正在瓦解,用户习惯的迁移,往往是商业模式崩塌的前兆。另一方面,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广告主预算也出现了明显转移,消费品行业70%的预算流向了快手、淘宝等平台,百度的份额不足5%,仅高于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且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随着微信、抖音等超级APP的兴起,百度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被严重稀释。放眼行业,如今谷歌、必应都在AI搜索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谷歌的SGE能够快速理解用户的复杂问题,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答案,同时还能提供相关的知识图谱和可视化信息。必应则通过与ChatGPT的深度整合,提供更智能流畅的搜索对话。

对于百度而言,转型与否,是在确定性衰退与不确定性增长之间的艰难抉择。在以往密集尝试AI的过程中,百度虽然收获了一定回报,用户量有所增加,但这些暂时性的效果并没有给商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