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菲光近期再次吸引了公众目光,这次是因为它涉足智能眼镜领域,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业务之后,再次迈出重要一步。而此次,欧菲光与小米携手,成为小米首款AI眼镜摄像头的独家供应商。
这款AI眼镜秉承了小米一贯的性价比理念,意在打破成本、售价与性能的平衡,以1999元起售,一经推出便引发市场关注,发售仅四天销量便破万,市场反响热烈。甚至有网友戏称:“这条新闻由欧菲光友情出演”。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却显得颇为冷淡。独供消息公布后,欧菲光股价并未持续走高,反而冲高回落,表现甚至不如大盘指数。
回想起2023年9月底,欧菲光被传将摄像头模组供应给华为Mate60系列时,股价曾连续六天涨停,市值暴涨百亿,当时的盛况与如今形成鲜明对比。同样绑定头部客户,为何市场态度截然不同?
投资者的一句“被骗多了,自然谨慎”道出了其中缘由。早在三个月前,华创证券的研究报告便指出,AI眼镜的主要成本集中在SoC、摄像头和电池等环节,摄像头模组在其中占比并不高。以Ray-Ban meta智能眼镜为例,硬件总成本约164美元,摄像头模组成本仅约9美元。
小米AI眼镜作为轻量级AI可穿戴设备,预计出货量或仅在百万级别,与手机业务相比规模有限。即便销量远超预期,欧菲光所能获得的利润分成也十分有限。加之小米对供应链成本的控制极为严格,未来是否引入其他供应商压价仍是未知数。
市场对欧菲光新业务含金量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0年,欧菲光就曾因被传出被苹果剔除供应商名单而股价跌停,尽管公司紧急澄清,但半年后真相大白,苹果确实终止了与欧菲光的采购关系,股价再次跌停,市值腰斩。此后,欧菲光又多次因业绩变脸被处罚,信誉逐渐丧失。
失去苹果后,欧菲光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尽管努力自救,加强与安卓阵营合作,并切入智能汽车领域,但业绩依旧挣扎。2023年虽然凭借华为Mate 60系列的供应链消息股价一度飙升,但随后便回归平淡。今年一季度,欧菲光再次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欧菲光的困局,根源在于其“赌徒式”的发展模式。频繁收购并未带来技术沉淀,反而增加了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高达78.43%,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导致财务费用高昂。欧菲光还为子公司提供了大量担保,进一步加剧了财务风险。
欧菲光的遭遇,为所有依赖大客户的供应链企业敲响了警钟。技术自立、财务健康、信誉维护,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近日,欧菲光宣布变更部分募投项目资金用途,用于升级扩建高精度光学镜头产线,试图从“组装代工”向“技术研发”转型。然而,这究竟是真心转型还是又一场资本游戏,市场仍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