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电信创新突破:扩散模型引领通信迈向“体验重建”新时代

   时间:2025-07-16 12:13:4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电信在多媒体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的常建慧博士所撰写的论文《基于扩散先验的生成式图像编码》在IEEE国际多媒体与博览会议(ICME 2025)上荣获“最佳论文奖”。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思路,将扩散模型应用于生成式图像编码领域,有效打破了传统方法在压缩效率与图像重建质量之间的权衡难题。

生成式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的突破,正引领通信系统从“传输数据”的传统模式向“重建体验”的全新阶段转变。这不仅仅意味着压缩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极小的传输负载下,还原出高质量的视觉内容。常建慧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详细阐述了此次技术突破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传统图像编码技术在面对自然图像与AI生成图像的复杂混合时,面临着诸多挑战。早期基于GAN和VAE的生成式编码技术,在控制力、稳定性和重建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来,扩散模型在图像生成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为图像压缩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现有的基于扩散模型的图像生成方法多由文本引导,虽然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图像,但在保真度方面仍有不足,容易出现偏色、变形等问题,难以满足通信系统对编码的“可控、稳定、可还原”要求。

常建慧博士的研究团队提出的基于扩散模型先验的生成式编码框架,其核心在于将“生成能力”转化为“可控的压缩系统”。这一框架使模型在低码率下仍能传达明确有效的控制信号,确保重建结果符合压缩器的“指令”,从而在低码率区间显著提升了感知保真度。该框架采用通用编码器与插件式适配器相结合的架构,并引入变码率机制,支持多码率压缩与灵活对接多种预训练扩散模型,从AIGC到自然图像,再到特定领域的内容,都表现出强大的适配性。

科研之路往往充满挑战,这项技术的萌芽始于常建慧博士求学期间的思考与探索。她一直在寻求让生成模型参与图像压缩的方法,虽然早期成果在细节保真和泛化能力上仍有瓶颈,但扩散模型的发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然而,从想法到可用方案的过程中,团队面临着压缩器表达能力与生成器可控性的双重挑战。经过多轮尝试与调整,团队最终引入了“变码率编码器+适配器+融合引导”的结构,成功建立了压缩与生成之间的协同机制。

加入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后,常建慧博士得到了强大的算力与实验条件支持。经过反复实验与模型优化,该方案逐渐趋于稳定。研究院独特的科研氛围也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最终使这项技术得以成型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带宽敏感或存储成本高的场景中。例如,在医疗影像等冷数据图像的长期备份中,生成式编码可以在极低码率下保留结构与感知细节,有望大幅降低存储开销。然而,要实现规模化落地,还需在推理效率、系统集成能力和生态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计划将该技术进一步拓展到视频编码中,并探索多模态任务和多模态模型的应用。常建慧博士表示,生成式编码是一项面向未来的“通用视觉通信能力”,它将支撑泛在云向更智能、更高效、更感知驱动的方向演进。未来,该技术有望在边缘端降低图像/视频的回传成本,提升算网协同效率;在中心云支持大规模感知优先型视觉内容的托管、分发与归档;在泛在场景中构建出“生成驱动”的新型通信机制。

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已与天翼云、天翼视联公司进行了初步沟通,探讨可能的落地应用场景。未来,这一创新技术将不仅局限于“云”领域,还将延伸至视联网等更广泛的领域,为“AI+通信”的融合浪潮注入新的活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那些曾经制约实践的“不可能”正被一一击破,中国电信的创新者正以扎实的根技术,实践着从“0”到“1”的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