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nus中国“出走”背后:审查、芯片封锁与业务增长压力

   时间:2025-07-16 23:57:2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款标榜为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的Manus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款智能体不仅因其技术概念而备受瞩目,更因一系列企业变动——包括裁员、人才流失以及总部迁移等事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据悉,Manus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和小红书,已清空所有内容。同时,中国用户访问其官方网站时,页面显示“所在地区不可用”,与之前显示的“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大相径庭。这些变化预示着Manus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早在之前,就有媒体报道指出,Manus在中国解雇了数十名员工,并将部分团队转移至新加坡。与此同时,该公司在新加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和日本东京积极招募新员工,涵盖工程师、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等多个职位。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背景。

根据外媒报道,自今年1月起生效的美国新规要求,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境外AI等关键领域时,必须接受报备审查。由于Benchmark曾领投Manus的7500万美元融资,该笔资金因此进入了美国财政部的安全审查流程。为避免审查障碍并更好地融入国际生态,投资方建议Manus将总部迁出中国。

除了资本层面的压力,技术封锁也成为影响Manus决策的关键因素。随着美国对中国AI芯片禁售政策的升级,Manus难以获取英伟达等供应商的先进芯片,导致其智能体的迭代升级遭遇阻碍。相比之下,新加坡作为国际资本与技术的交汇点,能够为AI创业公司提供更稳定的运营环境,尤其是在芯片供应方面。

实际上,Manus联创兼首席产品官张涛,在新加坡SuperAI大会上已明确表示,公司总部现已迁至新加坡,并启动了当地的招聘计划,涵盖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职位,月薪范围高达8000至16000美元,这进一步印证了其“出走”的决心。

在商业层面,Manus也面临着增长压力。今年3月,凭借“通用AI智能体”产品,Manus迅速走红,内测码甚至被炒至高达10万元。然而,伴随着爆火的是诸多争议。有网友和自媒体质疑其技术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是对现有大模型的整合。加之其官网和注册方式主要针对海外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对其营销策略的质疑。

5月开放注册后,Manus的月活跃用户数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幅下滑至约1000万,用户留存率面临严峻考验。在收费方面,尽管提供了基础、Plus和Pro等多种计划,但用户普遍认为定价过高,且各计划间的功能差异并不明显,导致收费效果不佳。高盛的最新报告也指出,国内AI应用发展更倾向于ToB导向,而Manus面向消费者和开发者的业务模式与中国市场主流需求存在差距。

由于Manus的技术基于现有大模型的整合,其竞争门槛并不高。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厂商推出了类似AI智能体,且在某些方面的落地效果甚至超过了Manus。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Manus都面临着来自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双重挑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