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nus从明星到疑云:AI智能体的狂飙与陨落

   时间:2025-07-17 10:39:5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曾一度风光无两的AI智能体项目Manus,近期却陷入了重重困境。这个由中国团队开发的通用型AI代理,曾凭借“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概念,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然而,从巅峰到低谷,Manus的历程令人唏嘘。

今年3月,一段展示Manus生成投资分析报告的视频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轰动。视频中,Manus仅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从电商平台比价到生成报告的全过程,其高效和便捷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创新技术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访问量在极短时间内突破千万,内测码更是一度被炒到了天价。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数月之后,Manus就陷入了舆论风波。先是公司总部从原址迁至新加坡,随后又爆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原本120人的团队,如今只剩下40余人,其他员工均被解雇。与此同时,Manus的官方社交媒体内容被清空,与阿里的合作动态也被删除,中文版产品更是无法正常使用。这一系列变故让用户数量从2000万锐减至1000万。

Manus的崛起,源于一场技术理想主义的狂欢。其创始人肖弘,依托早期浏览器插件Monica积累的技术经验,宣称通过“多模型协同调度”和“动态记忆优化”技术,实现了AI从“建议者”到“执行者”的跨越。这一技术突破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中文互联网上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国运级成就”。

然而,海外科技社区对Manus的反应却相对冷淡。YouTube上的播放量寥寥无几,X平台上的评论也屈指可数。这种巨大的反差暴露了中国AI产业在技术突围与市场躁动之间的失衡。事实上,开源社区仅用3小时就复刻出了功能相近的OpenManus,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anus在工程整合上的优势,但也暴露了其底层创新的缺失。

用户测试也暴露出Manus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金融分析中,Manus仅调用单一数据源,导致生成的报告逻辑严谨性不足;在电商比价任务中,由于遗漏了型号差异,价格数据也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让人们对Manus的实用性产生了质疑。

尽管如此,Manus仍然获得了硅谷明星风投Benchmark的青睐。7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不仅带来了5.5亿美元的估值,还让Manus得以将注册地转移至新加坡,以应对中美监管摩擦并获取更多的算力资源。然而,这一迁徙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中文版产品停更、与阿里云的合作终止、国内用户服务能力骤降等问题接踵而至。裁员名单更是毫不留情地只保留了能迁移至新加坡的技术骨干。

Manus的困境不仅在于技术和市场的失衡,还在于商业模式的困境。订阅制模式让其在面对高昂的算力成本时显得力不从心。调用多个大模型API使得单任务成本激增,而“大而全”的策略又让其陷入了“样样通,样样松”的困局。与此同时,伦理与监管风险也如影随形,让其在全球化布局中如履薄冰。

Manus的兴衰历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技术理想虽然美好,但商业现实却更为残酷。在狂热与质疑中寻找平衡点,持续创造用户价值,才是中国AI突围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反应,避免陷入盲目崇拜或过度悲观的极端情绪之中。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