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上市公司持续“加购”董责险,年内渗透率有望突破30%,平均费率已降至不足5‰

   时间:2025-07-18 21:18:54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蓝鲸新闻7月18日讯(记者 李丹萍)随着市场认知的不断提升,以及新《证券法》、新《公司法》陆续实施的推动,A股上市公司的董责险热度持续攀升。据蓝鲸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18日,2025年共有300余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投保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若从业内数据来看,据平安产险不完整统计,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率已从2019年底的不足8%(约3800家上市公司为基数),提升至2025年5月底的28.4%(约5380家上市公司为基数),已投保A股上市公司数量由2019年的约300家提升至2025年5月底的超过1500家,已实现渗透率的大幅增长。不过,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需注意的是,记者获悉,虽然董责险热度攀升,其费率却在波动下行,目前市场费率或不足5‰,有业内人士直言,“费率下跌主要是市场不理性竞争所致。”这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定价和赔付能力带来挑战。保险公司一方面需要提升风险评估水平及理赔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坚守核保原则,杜绝打价格战。

从“可选项”到“治理标配”进阶

董责险是上市公司董监高在履职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

记者不完全梳理,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拟购买董责险的公告,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上市公司公告来看,董责险的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多数保费为数十万元,常见的保单限额为5千万元或1亿元。

某大型险企董责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市公司“拟购买”董责险是有采购董责险的意愿和想法,并不代表当年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全貌。因此“发布采购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代表当年实际采购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但从发布公告的数量,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上市公司投保的积极性。

根据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5)》,A股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率过去几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民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董责险总体投保率仍将进一步提高,渗透率有望突破30%,相比于美股和港股接近100%的投保率,A股董责险投保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公司尤其是生物医药、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等新型科技公司投保率相对较高,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投保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和公司所处的行业监管、诉讼风险及公司治理水平相关。目前,市场上董责险公开赔付案例较少,但潜在索赔随着行政执法的加强和投资者索赔案件的增多而日益增多,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理赔案例的出现。

在过去一年,新《公司法》无疑是“助推器”。新《公司法》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董责险制度,鼓励公司投保董事责任保险,并要求投保公司在为董事投保或续保后向股东会报告相关信息。康美药业案和瑞幸咖啡案的警示,使上市公司和高管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也有董监高个人向公司提出采购诉求。市场主体观念的转变也使董责险从“可选项”变为“治理标配”。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公司法》修订并增加第193条的董责险采购相关规定后,已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家数及市场投保率整体呈现上涨趋势。据该公司不完整统计,2023年底A股上市公司整体投保率约为21.0%,而2024年受《公司法》修订影响,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投保率达26.0%。平安产险于当年收到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询价近1000件,较2023年增长24.1%,创历史新高。而2024年当年已采购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家数达到1397家、较2023年净增290家,同样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虽然董责险已实现渗透率的大幅增长,但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非理性竞争拉低董责险费率

是什么制约了更多的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

总的来看,影响因素包括整体风险意识不足,经济环境带来的降本增效压力,以及部分企业股权集中度较高,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决策把控力度较强,部分董事的投保需求被忽视。

“部分企业因预算缺失、风险意识薄弱、在削减预算时往往优先暂缓董责险的采购,甚至有部分已采购的企业因降本增效而不再续保。”有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其认为,上市公司对于董责险投保的必要性认知仍需提升,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当下,上市公司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董责险作为有效的风险转移工具,可为上市公司带来诸多好处。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市公司首先是可以提前进行风险控制、降低个人履职及财务风险,尤其是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初期甚至之前安排合理的风险处理预案,依托于保险公司或其服务团队的力量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个人履职和对外信披工作,降低风险事件对董事高管可能带来的财务损失或其他负面影响。其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或公司财务损失。还能依托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获得优质外部资源。有些上市公司或董事高管首次遇到投资者民事诉讼或公司追责诉讼,可能存在不清楚如何处理,或找哪些机构处理的情况。拥有丰富承保及理赔经验的保险公司更了解相关流程和问题所在,可通过自身经验和外部资源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服务,协助被保险人妥善处理、确保风险变得更加可控。

从定价来看,记者注意到,随着董责险逐渐走热,费率却在近一年内持续下跌。从业内交流情况来看,2023年董责险费率变化出现转折,呈现出下降趋势,该趋势一直持续到整个2024年度。综合业内交流情况,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董责险简单平均费率不足千分之五,实际可能更低。

不过,由于董责险定价因素比较复杂,除了受市场竞争因素影响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投保公司的行业环境、股价表现以及董监高个人情况等多种因素,因此不同投保公司之间的费率水平可能会与市场平均费率有比较大的差距。

王民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在承保董责险业务时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是行业监管、财务表现、公司治理、涉诉涉罚情形等。费率是否充足需要结合个案评估,主要考虑投保人的风险水平及损失记录,在目前市场公开赔付案例较少的情况下,“市场费率下降主要是市场不理性竞争所致。”而不理性行为,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和偿付能力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对保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其认为,保险公司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风险评估水平及理赔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坚守核保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面对董责险这一增量市场,保险公司后续可从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明确理赔标准、优化服务模式等多方面发力。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指出,“董责险属于专业性较强的险种,如果要做到良好的市场推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专业团队的问题,确保公司的相关人员有充分的专业能力面对市场、服务客户,方可落实有质量的经营和推动。”(实习生马依霏对本文亦有贡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