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东兰县的喀斯特群山间,流传着一位革命英雄的传奇故事——韦拔群,一个从壮族农家子弟成长为农民运动领袖的不朽人物。他的事迹,如同那片土地上的红水河,奔流不息,激励着后人。
韦拔群,1894年出生于广西东兰县一个贫困的壮族家庭。自幼目睹地主豪强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火种。青年时期,他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却屡遭挫折。最终,他深刻认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1921年,韦拔群毅然投身农民运动,在东兰县组织武装斗争,发动农民反抗封建统治。
在东兰县的田间地头,韦拔群常常亲自宣讲革命思想,鼓励群众团结斗争。他组建农民自卫军,用简陋的武器对抗强大的敌人。面对敌人多次围剿,他带领自卫军用石头、滚木击退敌军,甚至在弹药耗尽时,亲自指挥战士用冷兵器抗敌。韦拔群的英勇事迹,成功点燃了右江地区的革命火种。
作为百色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韦拔群与邓小平、张云逸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他的一生,是农民的儿子觉醒为革命者的传奇,是知识分子转变为武装斗争领导者的蜕变。韦拔群的人格魅力,源于他与人民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他穿粗布衣,吃玉米粥,住茅草屋,与农民同甘共苦。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他对待战友如兄弟,对待百姓如亲人,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他赢得了“拔哥”的亲切称呼。
1932年,韦拔群在38岁壮年时,被叛徒杀害于东兰附近的山洞中。他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将他的首级悬挂示众,却无法熄灭他点燃的革命火种。韦拔群的生命虽然消逝,但他的精神却如同广西的群山,沉默而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有一座朴素的墓园,埋葬着这位被壮乡人民亲切称为“拔哥”的革命英雄。每年清明时节,无数群众自发前来献花悼念,缅怀这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韦拔群的故事,不仅属于过去,更映照着当下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韦拔群家族17位亲人为革命献身,故居旁的墓碑群沉默诉说着“一门忠烈”的悲壮。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彰显着革命到底的决绝。这种精神,在东兰县列宁岩的农讲所旧址、武篆镇的故居建筑群中,至今仍在回荡。每年,这些红色旅游景点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着韦拔群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传承。
韦拔群的一生,是追求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幸福的奋斗史。他的精神,如同广西的群山,永远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东兰这片红土地上,韦拔群的故事仍在传唱,他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