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深陷AI危机,股价大幅下滑,引发业界广泛担忧。今年以来,其股价已下跌约16%,相比之下,meta上涨25%,微软上涨19%,苹果的表现明显落后。这一趋势不仅让苹果及其华尔街投资者感到恐慌,也让中国的供应商巨头们倍感压力。
过去十多年,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头部供应商依赖苹果的强大供应链,共同享受了苹果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了快速成长。然而,一旦苹果在AI时代走下坡路,这些对苹果高度依赖的供应商将受到巨大冲击。
为应对潜在风险,大多数供应商巨头已将“逃离果链”作为战略共识和转型方向。然而,在寻找下一个“苹果”的过程中,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尽管一些供应商在摆脱“苹果依赖症”上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苹果仍是他们的第一大客户,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数据上看,歌尔股份、领益智造、蓝思科技等公司对苹果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例如,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1%大幅下降到2024年的49.45%,国产各品牌客户比例迅速提升。然而,立讯精密的“去苹果化”进展相对缓慢,其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始终在70%以上。
与此同时,苹果的“去中国化”进程也面临重重困难。尽管库克去年访华并与多家供应商会面,但苹果将订单转向印度及越南、分散供应链的策略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在东南亚复制一条“果链”的代价或许远超想象。
在“去苹果化”的背景下,供应商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5年起,蓝思科技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及批量生产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等产品。领益智造和立讯精密也通过收购和并购等方式进入汽车产业。
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势不可挡,但供应商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普遍较低。蓝思科技、领益智造和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均不高,且增长潜力有限。长期来看,或许没有一家车企能像苹果一样再给他们带来新的造富神话。
在AI时代,供应商们开始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增长点。歌尔股份押注AI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成为meta、小米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在高端头显制造领域的经验也被转移到AI眼镜赛道。蓝思科技则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并在AI/AR眼镜上布局。
然而,智能硬件的浪潮起起伏伏,热度易逝。与苹果深度绑定的富士康却选择了另一条路,牢牢抱住英伟达的大腿。作为英伟达AI硬件的“御用代工厂”,富士康在AI时代分得了一杯羹。其来自英伟达的订单让业绩重新走上快车道,营收实现大幅增长。
汽车、智能硬件、人形机器人等代表着全球最顶尖技术水平的行业,需要顶尖的制造能力来匹配。供应商巨头们将业务触角延伸到这些领域,是在押注下一个未来。然而,不是谁都能找到下一个苹果,或许根本没有下一个“苹果”能给整个电子消费市场及制造带来又一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