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即将迎来电动自行车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为确保这一技术规范的顺利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国家消防救援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
电动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数量在我国已接近3.8亿辆。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让社会各界对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版技术规范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多项调整,包括严格限制电动机最高转速、放宽铅蓄电池车型重量限值等,旨在提升车辆的安全水平,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为了推动新版技术规范的落地,相关部门在生产、检测认证、流通销售以及登记上牌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生产环节,重点帮助企业理解并适应新规范的要求,加快新产品的量产上市;在检测认证环节,指导检测机构按照新规范进行能力建设,确保检测认证与生产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流通销售环节,鼓励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淘汰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在登记上牌环节,严格审查相关证明文件,防止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混用电动自行车牌照。
面对新旧标准的过渡问题,相关部门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新修订的技术规范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和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以确保市场的平稳过渡。同时,通过加快新标车的研发生产、强化检测认证保障以及合理控制旧标车的增量等措施,推动新旧标准的有序更替。目前,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已获得新版标准的CCC证书,并积极推出符合新标准的产品。
然而,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全国住宅小区已建成投用充电端口3900余万个,但充电设施的缺口仍然较大,部分用户仍未养成安全停放和充电的习惯。为此,国家消防救援局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使用环境的改善,并呼吁广大用户规范自身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使用环境。同时,针对老旧车辆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回收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电动自行车企业“白名单”制度,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规范经营。对于在火灾及交通事故中发现的电动自行车质量问题,相关部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受访人士表示,电动自行车的隐患治理需要各方协同发力,让标准与技术创新、城市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让电动自行车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