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正迎来业务发展的加速期。近期,智元与宇树公司成功拿下中国移动旗下公司高达1.2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不久后,优必选也中标了超过9千万元的机器人大单,创下新纪录。
然而,行业风向标特斯拉的擎天柱项目却传出暂停的消息。据特斯拉内部人士透露,这可能是由于生产端还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工业场景已成为业内公司共同看好的发展方向。多家公司纷纷推出相应产品,并进入工厂进行实训。
开普勒机器人是较早布局工厂的玩家之一。今年4月,该公司发布了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在上汽通用汽车工厂中的实训视频,展示了其流畅的上岗质检、巡航、搬运等工作表现。
为何工厂能够吸引众多企业争相布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能替代蓝领工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近日前往开普勒机器人上海总部,独家专访了公司CEO胡德波,深入了解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业务的最新进展和痛点。
胡德波表示,开普勒机器人目前正在启动小批量量产,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00台,明年目标为1000台,后年则计划达到1万台,增速每年约10倍。他强调,下游行业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一目标并不激进,主要取决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当被问及为何坚定选择工厂场景时,胡德波指出,工业场景非常适合作为人形机器人早期阶段的切入点。首先,工业场景结构化且多为封闭空间,对泛化性要求相对较低。其次,工业场景的投资回报清晰,可以算得过来账。最后,进入工业场景实际部署后,可以与物理空间产生更多交互,采集更多真机数据。
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多种工作。例如,在整车工厂的总装车间和冲压车间等,存在许多需要工人灵活操作的工位。开普勒机器人目前正在训练人形机器人负责这些工位的工作,如冲压件的上下料等。
关于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的经济性,胡德波表示,假设一个人形机器人一天可以工作两个班次,每个班次可以替代单个工人70%~80%的劳动效率,那么这个人形机器人就相当于干了1.5个人的活。以长三角的普遍用工成本来测算,单个人形机器人的劳动价值可以达到15万元/年。而开普勒机器人的远期目标是做到2万美元/台,让客户能够在1~2年内收回成本。
相较于业内普遍50万以上的单台售价,开普勒机器人能够做到这个价格的原因在于大量的自研工作以及团队强大的工程化和量产经验、优秀的供应链资源。胡德波透露,开普勒自研了直线关节、旋转关节、灵巧手等高价值模组,整机自研比率在80%以上。还与一些上市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联合研发核心零部件。
在稳定性与续航方面,开普勒机器人也表现出色。胡德波表示,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构型是面向工业场景设计的,大量使用了行星滚柱丝杠的直线执行器,并采用了串并联混合的仿生架构,从而实现了长续航的独特优势。这种执行器带有自锁特性,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在站立或对抗外部冲击载荷时,只需要很小的电流就能保持稳定姿态,功耗非常低。
在具身智能方面,开普勒机器人目前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运动智能,通过强化学习来训练人形机器人走路;二是操作智能,通过训练端侧小模型,瞄准工业做垂直场景的具身智能。胡德波表示,下一阶段将针对特定的工作任务实现泛化性,并通过现场采集部分场景和任务数据进行模型调优,实现快速部署。
就人形机器人行业来看,胡德波认为国内与海外差距不大。国内外厂家整体都处在训练和试点应用阶段,从机器人本体和运动控制的角度来看,国内厂家开始取得全球领先的位置;而在机器人的具身大脑方面,国外研究更前沿,但国内在数据采集、训练场方面进展非常快。
胡德波指出,从目前行业情况来看,机器人本体和具身智能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还需要2~3年才会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明年开始就会有小批量落地。开普勒机器人正在建立数据闭环的工业具身智能,并通过数据采集、处理、模型训练等步骤,实现垂直场景的泛化部署。
胡德波表示,开普勒机器人即将启动开模量产,并从9月份开始发货。他期待与更多的客户启动合作,将机器人在各个场景中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