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被视为利润源泉的包间,如今却成为了不少餐厅的经营负担。在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多家餐厅的包间预订率大幅下滑,即便是拥有数十个包间的连锁餐厅,日均接待量也远不及以往。
张军(化名)在安徽合肥开设的徽菜私厨便是其中之一。这家餐厅不设大厅,仅有7个包间,过去日营业额常维持在数千元至万元之间。然而,自今年5月起,业绩急剧下滑,日均营业额已降至不足千元,降幅最高时达90%。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成都、佛山等地的中高端餐厅,包间预订量普遍减少,营业额同比下降两到三成,部分餐厅甚至减半。
业内人士指出,包间生意下滑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禁酒令的实施对高端餐饮及依赖公务接待的包间生意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中高端餐饮赛道,盲目追求高端化和私密性,导致包间供给过剩,而核心消费群体并未同步增长,引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写字楼空置率的上升和企业扩张步伐的放缓,商务宴请的需求也在减少。以广深为例,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持续攀升,企业控制预算,商务接待活动减少,对高端餐饮的消费也相应下降。消费者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即便是商务宴请,也不再盲目追求高价食材,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
面对这一困境,餐厅纷纷寻求自救之路。一方面,他们开始走上街头,通过摆摊等方式吸引顾客。在安徽、陕西、江苏等地,多家大型酒楼、五星级酒店加入“摆摊大军”,推出亲民价格的美食套餐,虽然利润微薄,但有助于维持品牌曝光度和团队稳定。这些餐厅认为,比短期收益更重要的是保持品牌和团队的活力,一旦直接关门,员工流失,团队解散,将难以东山再起。
另一方面,餐厅开始调整业务结构,开发多元化消费场景。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务接待业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百日宴、生日宴、下午茶等社交场景。这些场景的消费群体广泛,人均消费标准虽有所下降,但薄利多销的模式有助于保持餐厅收入的稳定。以某精致川菜馆为例,他们推出了双人下午茶套餐和生日宴套餐,价格亲民,却能享受包间服务,这一策略使得餐厅在当前消费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消费正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动力。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升,他们更愿意在家庭聚会时选择环境优雅、服务周到的餐厅。这一趋势带动了餐厅客流量和餐桌周转率的显著提升,也为餐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