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全球AI市场的最新动向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日本市场正逐渐成为众多AI企业的焦点。Eolink和XPack.AI的创始人刘昊臻坦言,相较于欧美市场,他近期更加关注日本的发展动态。
快牛QuickCEP的创始人陈光也有着相似的观察,他认为中国企业在亚太地区的AI产品更具竞争力,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表现突出。这一观点在非凡资本举办的生成式AI出海圆桌论坛上得到了共鸣,日本成为了与会嘉宾频繁讨论的话题。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的AI企业,全球范围内的AI公司也都在密切关注着日本市场。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合作和投资事件在日本接连上演:2024年4月,OpenAI与软银合作,在东京开设了首个亚洲办事处;同年9月,英伟达投资了日本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akana AI;2025年3月,Perplexity与软银携手推出针对日本企业客户的AI搜索引擎服务;同样在3月,阿里云宣布将为日本企业提供生成式AI基础模型方案;4月,Manus在继硅谷之后,也在日本组织了用户沙龙,意图进一步拓展市场。
这些AI明星公司之所以纷纷押注日本,背后是该国在AI SaaS领域巨大的增长空间。根据日本总务省发布的《信息通信白皮书》,2024财年仅有约26.7%的日本民众使用过生成式AI服务,远低于中国的81.2%和美国的68.8%。在企业端,日本AI应用同样落后于中美,使用生成式AI的日本企业比例约为50%,远低于中国和美国80%以上的比例。
追溯历史,日本在软件SaaS领域的落后并非一朝一夕。早在数字化办公兴起的初期,中国企业的移动办公、协同办公等数字化应用就已经非常成熟,而日本企业仍停留在面对面办公、使用Excel处理数据、实体印章确认文件的传统环境中。统计数据显示,日本99%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它们对SaaS的使用率仅为37%,远低于美国超过70%的使用率。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FlashIntel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云计算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了36.6%,且近三年的增速均高于25%。从2019年到2023年,日本SaaS软件规模增长了约1.4倍。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预计日本SaaS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实现3.7倍的增长。
这一趋势为中国出海AI SaaS企业带来了机遇。例如,Notta作为一款AI会议转录工具,自2020年上线以来,在日本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超过75%的C端用户来自日本,并且与日本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样,早在10年前就进入日本市场的万兴科技,其视频创意应用Wondershare Filmora在日本视频剪辑软件中排名前三,拥有4900万日本用户。
尽管日本市场潜力巨大,但并非所有出海企业都能轻松获得成功。国内某头部SaaS公司在日本设立办事处十多年,但市场表现一直平平。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深度的本地化策略,难以与日本用户建立信任关系。日本消费者偏爱本土品牌,对细节有极致要求,追求极致的服务和体验,这使得日本市场成为全球市场中本地化门槛最高的市场之一。
为了赢得日本用户的信任,出海企业需要在本地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万兴科技针对日本市场开发了二次元、游戏等本地化素材库和音乐、音效,以提升用户体验。Notta则将最初的美元定价改为日元定价,这一小调整使公司收入增长了30%到40%。
然而,建立信任只是第一步,要进入日本大企业市场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由于日本企业几乎没有内部IT团队,企业IT需求完全外包给集成商,这些中间商往往观念保守,更愿意推广复杂的本地部署解决方案,而不愿推动客户采用更简单、更便宜的SaaS产品。因此,出海企业需要与集成商合作,利用其信任关系和人脉能力进入大企业客户。
这一过程往往漫长而复杂。日本企业的POC(概念验证)时间通常需要3到6个月,有的企业还需要进行业务验证(POB),这个阶段也需要3到6个月。最后到了采购环节,层层审批下来又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从初步接触到真正在企业内部署,往往需要两三年时间。
对于追求快速高效的中国创业者而言,进入日本市场不仅是对决心的考验,更是对耐心的磨砺。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突破信任高墙、打破行业垄断,抢滩日本AI市场的蓝海,成为了众多出海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深入的市场洞察和精准的本地化策略,更需要持久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