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关运作的号角已经吹响,标志着这一热带岛屿即将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5年12月18日,海南封关将正式启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岛屿的封闭,而是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海关税收屏障。
封关后,国外商品进入海南将豁免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等费用,仅在销售给消费者时收取一笔相对较低的岛内销售税。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货物流通的自由化,也预示着海南将向全球张开怀抱,全力打造自由贸易港的宏伟蓝图。
国际品牌进入海南市场的门槛显著降低,预计将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纷至沓来,进一步拉动当地的消费经济。对于中国中免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作为海南免税市场的领头羊,中国中免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且超过半数的收入源自海南离岛免税业务。
然而,中国中免的业绩近年来却遭遇了挑战。2022年,全球旅游市场的冰封导致公司业绩一度陷入低谷。尽管2023年客流有所回暖,但消费者消费观念趋于谨慎,使得海南离岛免税的客单价下降至6477元,同比跌幅达到21.6%。进入2024年,全球旅游市场的放开分流了海南的客流量,加之消费者购买力仍未完全恢复,中国中免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态势。
封关政策的实施,有望为海南带来更为丰富的国际航班和更多元的游客结构,为中国中免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然而,这也伴随着两大挑战。首先,价格护城河或将变浅。封关前,海南进口商品需缴纳多重税费,免税店通过免除这些税费形成显著的价格优势。封关后,普通有税店仅需支付一笔较低的岛内流通销售税,使得免税店与有税店之间的价差缩小,价格优势有所减弱。
其次,中国中免需向机场支付高额租金。在中国中免的盈利模式中,最大的成本并非拿货价,而是机场租金。上海机场、首都机场等国际客流优越的机场,在与中国中免的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签订的协议通常采用保底租金加销售额提成的模式。多年来,这些销售额提成如同一把利剑,压制着中国中免的净利率。随着客单价持续下滑,其净利率已下降至8.61%,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尽管如此,中国中免仍具备显著优势。从资产端来看,公司资产结构健康,现金流充裕,且存货流动性增强,营运效率显著提升。三亚和海口两座国际免税城均由中国中免自建,无需支付租金,降低了运营成本。从牌照资源来看,中国中免是国内规模最大、牌照最齐全的免税运营商之一。目前,我国共发放了10张免税牌照,其中3张掌握在中国中免手中。通过牌照积累,中国中免已与全球超过1000家品牌建立直采合作,独家首发的商品占比超过30%,在海南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
未来,随着海南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中免仍将继续在免税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封关政策可能削弱其价格优势,但公司的规模和供应链根基稳固,新竞争者难以轻易撼动其市场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跨国人士消费力的争夺将持续进行,中国中免的生意依然充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