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炎热的夏日里,一场关于咖啡与地球未来的对话在新国展悄然展开。远景科技集团的创始人张雷,手持一杯星巴克咖啡,向在场的听众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享受一杯拿铁的同时,是否意识到它给地球带来了多大的负担?
张雷通过其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传统拿铁咖啡的碳排放量与同等体积的石油相当。这一比喻迅速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就连坐在前排的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也为之动容。张雷幽默地指出,手中的咖啡,实则如同一杯石油,这一形象的说法让人直观感受到咖啡产业减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张雷的观点:一杯拿铁的碳足迹高达0.55千克,而茶仅为0.03千克。然而,张雷话锋一转,表示当他手持星巴克时,内心的焦虑得以缓解,因为星巴克已在其产品中实现了至少50%的碳排放减少。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深知减碳不仅是责任,更是品牌生存的必需。从咖啡豆的种植、烘焙、运输到最终制作成一杯香浓的拿铁,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和海平面上升。
星巴克减碳的动因主要有二:一是维护品牌形象,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保护生意,咖啡豆的种植高度依赖水资源和土地,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因此,星巴克致力于通过种植更环保的咖啡豆、使用可回收杯子、节能门店和优化物流等方式减少碳排放。
更为关键的是,星巴克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即不仅要减少排放,还要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无法避免的温室气体。星巴克的“地球向善”愿景旨在到2030年实现全球业务和供应链的碳中和,同时减少用水量和垃圾填埋废弃物,优先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
在中国,星巴克第二大市场,其可持续理念已深入每一家门店和每一杯咖啡。星巴克与远景科技合作,在超过7500家门店引入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节能降碳。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也实施了多项节能、降本、减碳措施,如安装太阳能光伏板等。
然而,星巴克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其定义的“范围三”排放,即供应链中产生的间接排放,占据了其总碳排放的约70%。这要求星巴克不仅要优化自身运营,还要推动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共同减碳。为此,星巴克与远景科技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合作计划,通过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覆盖所有直采和间接采购供应商,进行碳足迹测算,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
星巴克深知,实现一杯可持续咖啡需要全价值链企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为了地球的未来,也是为了星巴克自身的长远发展。正如星巴克logo中的海妖塞壬,从象征咖啡的魅力到如今的环保意识符号,星巴克的绿色转型之路,正引领着餐饮零售行业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