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期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动作,透露出其正在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以实现业务上的“轻装上阵”。这一战略调整,尤为显著地体现在其对实体零售领域的布局上。
近日,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阿里旗下杭州灏月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3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3%。这一减持计划预计在2025年9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实施,其中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4354万股,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8709万股。
杭州灏月作为持有红星美凯龙5%以上股份的股东,与淘宝控股、新零售基金为一致行动人,三者合计持有红星美凯龙4.05亿股,占总股本的9.31%。此次减持,预计套现金额约为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此时,阿里巴巴(成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已将其所持红星美凯龙股份全部转让,持股比例归零。如今杭州灏月的减持,进一步弱化了阿里与红星美凯龙的关系。
阿里此举的背后,是红星美凯龙持续不佳的盈利状况。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红星美凯龙预计亏损15.9亿至19.2亿元,叠加2023年和2024年的亏损,两年半时间内累计亏损超67亿元。家居建材行业面临的供应波动与需求下滑双重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直接冲击了下游家居行业,导致红星美凯龙等企业的业绩表现不稳。
红星美凯龙还遭遇了高层动荡。董事兼总经理、创始人车建兴因个人原因辞职,同时非执行董事李建宏也宣布离职,这一系列变动不仅削弱了公司决策的连贯性,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助推了股价下跌。截至7月25日收盘,红星美凯龙股价报3.11元,市值仅余约135亿元。
面对红星美凯龙的困境,阿里选择及时止损,通过减持股份来规避风险。这一举动,也是阿里近年来在实体零售领域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阿里曾斥巨资入股银泰、增持高鑫零售、认购红星美凯龙债券,布局涵盖大型商超、高端商业综合体以及家居建材行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产逐渐成为阿里的负担,业绩表现平平,投入与产出失衡。
为了更聚焦电商与“AI+云”主业,阿里开始大量抛售实体零售资产。去年年底,阿里将所持银泰股权以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买方财团;今年1月,又宣布以最高123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此次减持红星美凯龙,也是阿里在实体零售领域“减负”的又一重要举措。
阿里的这一战略调整,并非否定实体零售的价值,而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重新认知。在马云为阿里指明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方向后,阿里步入重新创业的变革期。剥离非核心业务,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成为阿里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举措。这一瘦身行动不仅降低了投入成本,更打破了业务之间的隔离墙,让资源得以在核心业务间高效流动,为阿里集中精力布局主业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