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WAIC观察:机器人商业化步入快车道,“真本领”成市场试金石

   时间:2025-07-29 12:31:38 来源:第一财经陆家嘴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舞台上,机器人不再仅仅是科技展示的“花瓶”,它们正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和能力,深入到生活与工作的多个层面,执行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类任务。

走进世博展览馆,一幕幕生动的机器人工作场景跃然眼前。剥鸡蛋、调制饮料、维修作业……这些曾经由人类主导的日常活动,如今被机器人一一接手。擎朗智能的新品XMAN-F1,在技能大舞台上展示了其制作爆米花和定制冰镇饮料的技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据擎朗智能CEO李通介绍,能够进入核心展示区的机器人,必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经过层层筛选和训练,留下的都是“真干活”的代表。

然而,在WAIC的热闹背后,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虽然各参展商都展示了自家机器人的工作能力,但实际应用场景和水平却参差不齐。有的机器人仅在限定区域内活动,有的则完全避免人机互动,还有的仅能实现简单的抓取和放置动作。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能动手”成为标配的今天,哪些机器人是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实干家”,哪些又只是徒有其表的“伪需求”呢?

面对这一疑问,李通表示,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概念演示向实际应用过渡的关键时期,技术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正在被不断拉近。他强调,开放场景是机器人商业化的必然要求,但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例如,周围环境的变化、行人和物体的干扰,甚至声音干扰都可能影响机器人的工作流程。

在探索具身智能的道路上,不少企业并没有将人形机器人视为唯一解决方案。智元机器人、擎朗智能等企业推出的服务机器人产品,更加注重“岗位化”应用。李通认为,每个岗位都应有清晰、单一的功能边界,这样机器人才能在特定领域中发挥最大效用。通过在实际岗位中积累数据、不断优化训练,推动具身智能的持续进化。

除了人形机器人外,四足机器人在WAIC上的表现也颇为亮眼。云深处的绝影X30四足机器人,在模拟电力巡检场景中展现了高效巡检能力。它不仅能识别各种仪表和指示灯,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主前往充电桩充电。据工作人员透露,该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已实现平均1000+小时的无故障工作。

WAIC期间,多家企业发布的机器人新品已悄然转向具体应用场景,涵盖了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康养与家庭陪伴等多个领域。工业场景成为新品发布的“重仓区”,其中不乏针对工业智能化制造需求的人形机器人和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拥有更高的自由度,还能实现更灵活高效的柔性化生产,解决传统工业中的标准化程度低、良品率低等问题。

多个新品还瞄准了服务业和康养场景。傅利叶推出的主打交互陪伴的机器人RG-3,针对导诊咨询、上肢康复等场景;傲鲨的首款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则拓展至生活运动领域;矩阵超智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MATRIX-1,则能在美食餐饮场景中完成餐桌撤台等复杂任务。

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它们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更加贴合,技术落地成为可能。对接工业生产、服务业交互、家庭陪伴等场景的需求后,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也逐渐清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智元机器人执行院长姚卯青坦言,虽然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但整个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