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首台月壤打砖机。这一创新装置利用聚光太阳能技术,能够将月壤熔融成型,预示着未来在月球上利用本土材料建设房屋的可能性。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院的工程师杨洪伦透露,月壤打砖机的研发历程长达两年,经历了方案论证、产品研制和工艺迭代三个核心阶段。在方案论证阶段,团队对各种太阳能聚光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确定了菲涅尔透镜聚光和薄膜透镜聚光等高效方式,并选择了粉末烧结与粉末床熔覆成型技术作为月壤成型的主要路径。
进入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面对能量高效汇聚与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挑战,开展了密集的技术攻关。为解决光纤束在高能量传输中易烧蚀的问题,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研制出新型能量传输光纤束。同时,通过多类型月壤输运机构的仿真与优化,提出了复合式月壤铺展机构,实现了月壤的致密化与均匀输运。
在工艺迭代阶段,科研人员针对月球上月壤矿物的复杂性,配置了多种模拟月壤进行反复试验。通过不断迭代改进,月壤打砖机最终适应了不同类型月壤的需求。
月壤打砖机,也被称为“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抛物面反射镜汇聚太阳光,并通过光纤束传输能量,在末端产生超过3000倍的太阳能聚光比。这一高强度能量迅速提升月壤温度至1300℃以上,实现月壤的熔融。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团队使用太阳模拟器在室内进行了月壤熔融试验。
令人瞩目的是,这台装置制成的月壤砖完全由原位月壤资源构成,无需任何添加剂。月壤砖不仅具备高强度和致密化的特点,还可满足设备平台、路面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要在月球上真正建成房屋,仍需克服多重技术障碍。杨洪伦指出,在月面高真空、低重力等极端环境下,月壤砖难以独立承担月面人居结构建设。因此,月壤砖将主要作为舱体表面防护材料,与刚性结构舱、柔性气囊舱等建造方式相结合,共同实现月面房屋的建设。
为实现这一目标,科研团队计划分三步走:首先,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完成月壤砖制造、建筑构件搭建、建筑物结构评估等技术突破和全流程验证;其次,通过航天工程任务,在月面真实条件下验证月壤打砖机和建造作业的技术可行性;最后,研制可承受人居舱室气压的舱段,并与月壤打砖机、月面作业机器人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月面建筑施工体系,最终实现房屋建造。
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在月球上利用本土材料建设房屋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月壤打砖机的成功研制,无疑为这一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