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潮运动品牌步入中年:安踏李宁特步如何破局?

   时间:2025-08-01 18:59:03 来源:锦缎研究院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运动品牌正面临集体增长放缓的挑战。数据揭示,我国运动鞋市场的渗透率已达约50%,与美国、日本相近。然而,2024年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增长率仅为5.9%,总额达到4100亿元,告别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期,标志着全民运动红利时代的结束。

近年来,受新疆棉事件影响,国产品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耐克、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至16.2%和8.7%,而安踏、FILA及其他国产品牌合计超过20%,占据市场首位,李宁和特步也分别拥有9.4%和6.4%的份额,整体国产品牌份额超过50%,显示出国产替代已进入关键阶段。

国内运动品牌的前五大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53%,中国成为全球市场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小众运动项目的兴起,头部品牌正面临从进攻转为防守的挑战,强者恒强的局面不再。

以安踏和李宁为代表的头部中国运动品牌,正面临“中年危机”的考验。面对全民运动红利消退、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以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三重压力,安踏、李宁和特步等国产运动品牌未能跟上新消费市场的牛市步伐。经营数据证实了这一趋势:安踏旗下的安踏和FILA品牌已连续六个季度仅实现个位数增长,公司整体增长依赖其他户外品牌;李宁上半年流水也仅实现低单位数增长,特步同样面临增长放缓。

在最新的半年度交流会上,安踏坦承上半年业绩疲弱,行业折扣率增加、退货率上升,消费者更加价格敏感。安踏和FILA品牌的全年增速指引均降至个位数,并重新审视了此前提出的三年内安踏主品牌份额超过耐克的目标。2024年被视为行业拐点,未来五年增速预计维持在5.8%左右。头部品牌不仅面临行业增长放缓,还将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冲击。

安踏、李宁和特步等品牌均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奥运红利崛起,如今集体遭遇“中年危机”。尽管在全球制造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在运动鞋服品牌运营方面,国产品牌仍面临挑战。尽管在国内市场上,国产品牌通过性价比、渠道建设和社会事件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但在品牌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与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相比,国产运动鞋服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尚未实现质的飞跃。尽管在制造方面具备竞争力,但未能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品牌端的话语权。关税问题凸显了国产品牌在品牌力方面的不足:尽管能够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但缺乏世界级品牌。

国产品牌在品牌运营方面采取了多品牌策略,但这一策略的红利期也在逐渐消退。安踏通过收购FILA等小众品牌实现了成功,但随着户外市场红利消退,多品牌增长策略的效果将逐渐减弱。海外品牌的历史证明,不同品牌之间的排异反应是常见的。

在品牌建设方面,国产品牌不仅需要向头部品牌学习,更应关注小众品牌的成功经验。小众品牌的崛起表明,在细分市场中更懂消费者具有后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如安德玛、Lululemon和Crocs等品牌通过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和产品创新实现了成功。

在中国,户外运动需求的爆发为国产企业提供了重新树立品牌力的机会。在运动更加长尾化的今天,后发不一定是劣势,自媒体的崛起提升了小众优质产品的传播效率,打破了头部品牌的垄断。

随着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国产品牌需要直面存量竞争市场。服装作为线上化率最高的品类之一,加上新媒体的崛起,品牌的信息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撑高加价率。国产品牌需要降低加价率,更高效地触达和服务消费者。

直营模式成为国产品牌渠道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直营,品牌可以更直接地与终端消费者产生联系,打造更高效的全渠道零售生态。安踏和特步等品牌已经启动了渠道DTC改革,通过直营和电商提升渠道效率。

在提升渠道效率的同时,国产品牌还需要降低加价率,而不是一味提高吊牌价或收购更高端品牌以实现平均售价(ASP)的增长。优衣库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高效渠道将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是实现长期成功的关键。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产品牌需要告别宏大叙事,回归生意的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新审视品牌定位和渠道布局,借鉴优衣库等成功品牌的经验,可能是国产品牌走出困境的关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