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近年来业绩持续下滑,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年报,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42.78亿元,同比下降了8.33%,归母净利润为7.22亿元,同比更是缩水了25.36%。这一连串的数据,标志着光明乳业已经连续四年面临营收负增长的困境,从2021年的292.1亿元一路下滑至如今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乳业在2024年还依靠土地收储收益暂时缓解了财报的尴尬。其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的地块被收储,获得了8.22亿元的补偿金额,其中4.11亿元已经到账,占据了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6.9%。然而,扣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后,光明乳业依靠主业获得的净利润仅为1.7亿元,较2023年下降了高达67.48%。这无疑揭示了光明乳业已经陷入了依靠卖地来维持净利润的尴尬境地。
与光明乳业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高管薪酬的逆势增长。年报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的员工总数降至11251人,人均薪酬为16.87万元,同比下降了3.6%。然而,与此同时,公司的14名董监高合计领取报酬达到了1009.14万元,较上年增长了5.56%。其中,董事长黄黎明的薪酬从159.3万元增加至172.8万元,总经理贲敏的薪酬更是从114.8万元跃升至164万元。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薪酬结构,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
回顾光明乳业的历史,其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2002年,光明乳业以上市公司身份登陆资本市场,当时其在国内乳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远超蒙牛和伊利。然而,好景不长,上市仅两年后,其营收就先后被伊利和蒙牛反超,并且差距越拉越大。时至今日,光明乳业的营收始终未能突破300亿元大关,最高时仅停留在2021年的292.06亿元,而同期伊利已达1101.44亿元,蒙牛也达到了881.41亿元。
光明乳业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年,该公司凭借巴氏奶品类构筑起了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以“新鲜”标签在华东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低温奶市占率一度远超伊利、蒙牛等对手。然而,当乳业进入全国化扩张的黄金十年时,光明乳业却因对常温奶赛道的战略犹豫而错失先机。竞争对手凭借常温奶的长保质期和低运输成本快速完成全国布局,不仅在营收规模上反超光明乳业,更倒逼其陷入路径依赖,业务扩张始终受限于冷链辐射范围。
近年来,光明乳业在努力寻求突破,但似乎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其低温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鲜度,这意味着必须构建覆盖仓储、运输、终端的全链路冷链网络,这是一项十分烧钱的工程。如何实现投入与回报的平衡,成为困扰光明乳业的难题。消费者口碑的不容乐观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黑猫投诉数据,截至2025年7月31日,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量共计1.1万多起,主要涉及奶品变质发酸、出现异物等问题。
前不久,还有消费者投诉光明纯牛奶有奶液外溢并在外包装形成白斑,巴氏杀菌牛奶结块如同豆腐脑,且散发出刺鼻的酸腐怪味。这些问题无疑给光明乳业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严重的损害。面对冷链成本高企、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状,如何平衡投入与回报、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成为这家百年乳企必须跨越的生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