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盛夏时节,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于上海成功举办了备受瞩目的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CCF ChinaOSC),时间为8月2日至3日。此次盛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和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携手承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与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怀民教授共同担任了大会的主席职务,而执行主席则由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海波教授和重庆大学的文俊浩教授担任。
大会以“蓄势引领、众行致远”为核心主题,充分利用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创新生态与科技产业聚集地的独特优势。会议聚焦于开源操作系统、开源芯片、开源大模型以及开源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众多顶尖专家和开源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围绕开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协同路径,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中,来自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从业者以及师生代表共计千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开源事业新篇章的开启。特邀报告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多位在人工智能与系统软件领域具有卓越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围绕大模型、数据驱动、开源硬件与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方向,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题为《大模型推理服务在系统层面的挑战》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从大模型的数据获取、预处理、训练、微调到推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Mooncake与KTransformers两大高效推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开源,无疑将为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在《Data-centric AI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中,深刻指出了AI领域正在经历的范式转变——从“模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转变。他强调,只有建立起高质量、可治理的数据基础设施,才能实现AI系统的稳健发展和通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
在具身智能领域,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报告同样引人关注。他分享了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指出,虽然大众对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兴趣日益浓厚,但当前的机器人大模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预测,未来十年内,具身智能领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次大会不仅为开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更为中国开源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会者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共进,推动中国开源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