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璀璨舞台上,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创新技术吸引了无数目光。这项名为“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技术,在大会的“机器人技能大舞台”上首次惊艳亮相,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展现了其在精细化操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这款传感器由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团队自主研发,不仅精度高,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它赋予了机器人以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操作,尤其是在处理易碎物品如豆腐、薯片和果冻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精准度。
据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研究员介绍,人类的皮肤作为最大的器官,具备对力的多维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在进行灵活操作时能够根据触觉反馈调整操作精度。而这款“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正是受此启发,通过融合视觉感知与AI算法,实现了对多维力学的精准探测。
该传感器具备柔性、灵敏的特点,其柔软界面能够自然贴合物体形状,避免了刚性爪对脆弱物品的损坏。同时,它还能感知包括正压力、切向力甚至扭转力在内的多维受力,使得机器人能够灵巧、安全地与外界进行交互。这种多维触觉感知能力,正是下一代具身机器人突破操作能力瓶颈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传感器的感知灵敏极限已达到人体的10倍,这意味着它在处理更加精细的操作时,将展现出更加卓越的性能。在WAIC的展示中,这款传感器成功演示了抓取各种形状和质地的物品,并精准地摆出各种造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复旦大学副校长、项目团队带头人姜育刚表示,具身机器人要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工作环境,需要既能在预先学习过的环境里做好工作,也能在不确定性的未知环境里完成任务。这款高精度、低成本的视触觉传感器,将为训练融合触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机器人大脑提供有力支持,进而推动下一代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
据悉,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机械夹爪领域,搭载触觉技术的夹爪可以精准抓取易损物品;在工业制造领域,它可以实现高精度分拣与精密装配;在辅助医疗领域,它有望完成微创手术等复杂任务。该技术还可以与假肢相结合,研制出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先进智能假肢,为残障人士带来福音。
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该校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研究院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续进化特性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具身智能体,为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可以预见,随着这款“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形机器人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