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传统角色划分长久以来如同楚河汉界,界限分明。这一界限不仅体现在学术殿堂,也深深植根于公众的认知之中。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物理学家谢尔顿・库珀,常以“纯正科学家”自居,对工程师霍华德・沃洛维兹不乏嘲讽,两者职业差异成为剧中笑料,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观念。
简而言之,科学家致力于探索自然法则,解答世界“为何如此”的奥秘;工程师则更侧重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将科学原理转化为现实技术、工具与系统。前者追求真理,后者追求实用。
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近期遭遇了冲击,发起挑战者竟是世界首富伊隆・马斯克。在转发xAI员工招聘推文时,马斯克直言不讳地指出,“研究员”与“工程师”的区分,实质上是对双层工程体系的隐晦描述,并宣布xAI将废除这一区分:“这里只有工程师。”他甚至戏称“研究员”一词为学术界的古董。
马斯克进一步在推文下讽刺道:“SpaceX在火箭和卫星领域的创新研究,远超地球上所有大学学术实验室的总和。但我们从不使用‘研究员’这一自命不凡、不负责任的称谓,我们用的是‘工程师’。”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支持者、反对者各执一词,就连和事佬、吃瓜群众和迷因创作者也纷纷加入讨论。
支持者中,工程师David Brown认为,研究员与工程师的划分不过是为了排除无博士学位者。ParadigmShiftAI创始人Anaïs Howland也表示,在大型实验室,这种划分更多是地位的象征。机器人企业家、CMU机器人学博士Jordan Ford同样偏爱工程师头衔。
反对声音同样响亮,有人耐心解释两者概念差异,有人以牛顿为例反驳,还有人针锋相对地调侃:“Engineer这个词也是古董,自发动机诞生以来就有了。”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更是直接反驳马斯克,他在领英发帖详细阐述了研究与工程的四大差异:运作方式、方法论、开放性和评估标准。
LeCun指出,研究运用科学方法论发现新原理,验证其有效性,分析优劣,并与研究社区互动,追求概念简单性、理论美感、性能优势。而工程则是整合方法构建系统,追求实用性,评估标准主要是任务完成度和产品影响力。混淆两者,用同一标准评估,可能扼杀突破性创新。
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产业界研究实验室,如Bell Labs Area 11、IBM Research、Xerox PARC等,均是与工程部门明确分离的。那么,“工程师”的精确定义究竟是什么?或许正如图灵奖得主、数学家理查德・汉明所言:“研究科学时,若已知答案,便不必去做;做工程时,若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则不应动手。”
尽管定义清晰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专注于我们真正所做的事。对于这场“研究者与工程师”的论战,你的立场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