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的弋江区,科技创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翻涌,政策红利如甘霖般精准滋养着这片创新的沃土。在这里,每一本政策手册都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弋江区以其独特的“两区合一”优势,即高新区与行政区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这片土地上,高校智力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张创新驱动的发展网络。安徽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近10万在校生,以及4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了弋江区创新生态的坚实基石。
在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的成果正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这家由芜湖造船厂独资成立的科技公司,专注于船舶与工程装备设计及技术研究,不仅斩获了船舶设计的“双认证”,其主导研发的节能化学品船更是荣获国家级大奖,远销欧洲多国。海智研究院依托三维设计软件与自主知识库系统,聚焦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有力推动了安徽船舶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
政策的精准扶持,更是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弋江区科技局工作人员向企业送上的“高质量发展40条”政策,正是该区“即时兑付、精准直达”惠企政策的生动体现。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真金白银直达账户,让研发少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弋江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多部门联动提供“上门服务”,构建起从小微企业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关键指标,均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在“两高融合”的推动下,弋江区正加快将丰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区内25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孕育了近千家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更是多达172个。弋江区还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过设立“科创飞地”,吸引沪苏浙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关键技术的突破上,弋江区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球首艘标准模块电池换电船在芜湖成功下水,就是弋江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这艘凝结了“船、车、储”共享电池技术的船舶,由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展现了“以造车思维造船”的创新理念。西电芜湖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等单位也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弋江区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深度融合、开放合作的发展之路。从实验室的技术微光到产业园的产业化星火,从科技副总的知识赋能到长三角的协同创新,弋江区正以开放的胸襟汇聚资源,以深度的融合促进突破,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创新城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