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战地记者周轶君近期参与了《看理想》节目的录制,分享了她对当今新闻传播环境及个人如何获取真实信息的独到见解。
针对“后真相”时代的讨论,周轶君提出了“后事实”的概念。她表示,如今人们所见之“事实”往往高度仿真,如同AI合成的语音,让人难以分辨真伪。她引用学者项飙的观点,指出国际新闻为便于大众理解,常需简化事件,使其戏剧化,但这往往导致信息过载,真相变得模糊。新闻人应以严肃态度追求真相,尽管这一理念在当今听起来略显过时。
当被问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了解真实情况时,周轶君认为,这取决于个人的关注度和动力。她指出,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成为新闻观察员,普通人无需因不了解国际事件而感到内疚。能够置身事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环境的和平与安宁,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然而,对于那些渴望了解真相的人,周轶君给出了建议。她强调,首先要对戏剧化的事件保持警惕,避免轻信简单明了的答案,因为真相往往复杂多变。她鼓励人们通过自学外语、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来主动寻找答案,这将帮助人们从新的维度理解世界。
谈及战争地区人们的生活态度,周轶君分享了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她提到,尽管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当地人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他们习惯于这种生活,即便在和平时期,高密度的人口和有限的出行也未能削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经历轰炸的夜晚后,人们依然会在第二天涌向集市,享受日常生活的乐趣。周轶君表示,这种活在当下的精神让她深受感动。
周轶君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后成为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记者,常驻加沙,记录中东的风云变幻。她曾多次采访中东关键人物,如阿拉法特、阿巴斯等,其作品《走出中东》和《他乡的童年》分别获得了文学奖和纪录片奖项的认可。
周轶君的故事不仅是对新闻理想的坚守,更是对人性坚韧与生命力的颂歌。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便在动荡不安的地区,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