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股份,一家曾经深耕耐磨材料领域的企业,近年来在业务转型的道路上频频迈出大步。继三年前跨界进入光伏领域后,该公司近日再次宣布重大战略调整,计划投资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进军机器人行业。这一决定标志着华民股份在业务布局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根据华民股份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将通过现金投资的方式,认缴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新增注册资本或受让老股,交易完成后预计持有天太机器人约8%的股份。广东天太机器人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多个领域。
华民股份表示,此次投资并非简单的财务性布局,而是旨在成为“场景定义者+技术赋能者”。公司计划通过市场渠道和技术协同两个维度,实现与机器人业务的深度融合。在市场渠道方面,华民股份将复用其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客户资源,向光伏制造和光伏电站行业提供相关的机器人产品。而在技术协同方面,公司则将借助其光伏技术背景,探索通过高能量密度的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方面的难题。
回顾华民股份的转型历程,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2022年,面对耐磨材料主业的持续低迷,华民股份毅然决定跨界进入光伏领域,通过收购建鸿达集团持有的鸿新新能源80%股权,正式开启了新能源之旅。然而,光伏行业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随着行业价格战的不断升级,单晶硅片价格大幅下跌,华民股份的光伏业务也陷入了亏损的困境。尽管公司曾密集与多家头部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但大订单的神话并未能持续,业绩数据也显示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面对光伏业务的困境,华民股份选择了再次跨界,进军机器人赛道。公司看好机器人行业的广阔前景,认为该行业正处于需求爆发、技术成熟和政策加码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用工缺口的扩大,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麦肯锡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7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占比高达四成,年复合增速将超过80%。
然而,华民股份此次跨界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机器人领域与其过往的耐磨材料、光伏业务并无交集,属于全新的赛道。其次,虽然此次投资规模与光伏初期投入相当,但持股比例仅为8%,意味着华民股份在天太机器人中的话语权相对有限。公司并未提及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储备或人才团队配置情况,这也为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华民股份仍然表示将坚定推进此次跨界转型。公司认为,通过布局机器人业务,可以进一步优化营收结构,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借助机器人技术的赋能,也有望为公司的光伏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