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业界传出消息,英伟达在进军桌面CPU市场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小的阻碍。原计划于7月面世的DGX Spark,搭载与联发科联手打造的GB10芯片,至今仍未正式亮相。这款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设计算力高达1000 TOPS(FP4),并配备了128GB LPDDR5X内存,理论带宽可达273GB/s,主要定位于满足AI模型的推理需求。
然而,DGX Spark的量产之路并不平坦。据悉,高集成度的系统级封装技术成为了量产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导致良品率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与台积电合作的CoWoS-L封装工艺,对温差的精确控制要求极高,进一步增加了生产难度。这一系列技术挑战,使得DGX Spark的上市时间不得不推迟。
除了技术难题,DGX Spark的定价策略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据悉,其基础版售价已高达3.3万元人民币,而高配版更是超过了4万元。如此高昂的价格,对于大多数普通开发者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英伟达在CPU领域的生态构建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由于Arm架构的应用相对稀缺,32位应用在转译后的性能损失严重,而64位软件和游戏在转译过程中也常出现卡顿甚至崩溃的情况。这些问题,无疑将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克服这些生态难题,英伟达亟需与OEM厂商以及微软等合作伙伴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关键应用的原生Arm版本落地。同时,优化转译层的效率,减少性能损失,也是英伟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这样,英伟达才能在CPU市场站稳脚跟,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