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咖啡的热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街头巷尾日益增多的咖啡店上,更反映在咖啡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中。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咖啡门店数量已达到49691家,成功超越美国,跃居全球首位。
近年来,“咖啡续命”等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生动描绘了咖啡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人均年饮用咖啡杯数已攀升至22.24杯,相比2020年几乎翻倍,部分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量更是突破了300杯大关。这一转变,距离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不过短短四十载。
上世纪90年代,速溶咖啡尚属小众消费品,而在西餐厅享用现磨咖啡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2005年后,星巴克等现磨咖啡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至2019年,其门店数量已猛增至4000余家,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头羊。这一波品牌效应和消费升级,推动了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如今,咖啡消费已从单一的社交需求转变为日常需求,“线上+线下”新零售咖啡、精品咖啡厅、连锁咖啡茶饮店遍地开花。特别是现磨咖啡赛道,以瑞幸、库迪、Manner等品牌为代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到2023年,中国品牌咖啡门店数量同比增长58%,上海更是以9553家门店数量位居全球城市之首。
现磨咖啡的崛起,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追求,也带动了咖啡机市场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看,连锁咖啡品牌门店的扩张是咖啡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瑞幸、库迪等品牌新增门店超1.2万家,推动了单店设备采购需求的显著增长。同时,便利店现磨咖啡服务的渗透率也从7%提升至23%,单店设备配置标准相应提升。
中国咖啡机市场规模因此迅速扩大,从2018年的1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2.7%,远高于全球增速。目前,中国咖啡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特征,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国产品牌则在中低端市场发力。
在万元以上超高端市场,瑞士的Jura、意大利的La Marzocco等外资品牌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例如,La Marzocco的Linea Mini在精品咖啡馆中的市占率超过40%,星巴克臻选门店采用的Strada AV机型售价更是高达15万元以上。而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德龙、SMEG等外资品牌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国产品牌虽然在高端市场面临挑战,但在中低端市场却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凭借便携性和高性价比,国产品牌先满足家庭用户的初级需求,再通过智能化和场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例如,小熊电器推出的内置AI芯片的咖啡机,能通过学习用户口味来定制咖啡;苏泊尔则推出了车载咖啡机,满足露营爱好者的需求。
尽管起步较晚,但中国咖啡机产业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机生产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机出口额达到174.6亿元,顺差高达166亿元,全球80%的咖啡机贴有“Made in China”标签。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也在逐步突破,研磨精度、温控技术等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消费者对咖啡文化的认同和咖啡机价值的认识加深,中国咖啡机市场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国产咖啡机品牌在巩固中低端市场的同时,也在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未来有望在全球咖啡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