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官方网站详细披露了2016至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清算审核最终结果,以及2021至2022年度补助资金的预先拨付概况。
据公示,2016至2020年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总额经过严格审核后确定为16.546亿元,其中部分预拨资金因多种原因被扣回,总计2.1707亿元。具体来看,各年度的核发补贴与扣回情况各异:
2016年度,共有872辆申请补贴车辆未通过审核,预拨资金扣回108万元,最终核发补贴1.8263亿元;2017年度,审核不通过车辆增至2382辆,扣回资金7920万元,核发补贴9.166亿元;2018年度,不合格车辆数量大幅上升至5449辆,扣回资金3654万元,核发补贴4.0506亿元;2019年度,审核更为严格,1.24万辆车未达标,扣回资金7979万元,核发补贴降至1.1807亿元;2020年度,虽有所缓解,但仍有3025辆车未通过审核,扣回资金2046万元,核发补贴3224万元。
审核不通过的主要原因包括凭证不合规、车辆注册信息错误、投入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不达标、现场核查失败、电池型号与推荐目录不符、未上传运行数据等。部分车辆因注册日期早于目录生效日期、政策有效期外注册,甚至重复申报等问题被扣除补贴。
转向2021至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预拨总额为1.6789亿元,覆盖10个省市的19家企业。其中,陕西、深圳和上海三个地区因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大,补贴金额较高,分别获得3791万元、3556万元和3518万元。企业层面,比亚迪表现突出,其陕西和深圳的分公司分别获得最高补贴,总计达7347万元。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紧随其后,获得301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车企在补贴中占比较大,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均获得百万元级别补贴,而造车新势力中仅零跑汽车上榜,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中的主导地位。
从车型来看,2021至2022年度补贴资金主要拨付给乘用车,商用车方面仅有南京金龙和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获得补贴,显示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推广步伐相对缓慢。
此次公示的补贴资金清算与预拨情况,体现了补贴政策向精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趋势,审核标准日益严格,促使企业在技术合规、数据透明及运营管理方面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补贴仍在发放,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展现出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市场渗透率高达44.3%,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从依赖补贴向市场主导阶段过渡。